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横向国家权限的规定上,虽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三权之间并非均衡而带有议会独大和总统有权无责的特征。议会独大主要表现在国会对总统、内阁和法院的权力多所限制,而总统、内阁和法院却很难制衡议会;总统有权无责主要表现总统享受广泛的权力,包括公布并监督法律执行权、人事任免权、武装统帅权、宣战权、缔结条约权、宣布戒严权、宣告免刑减刑及复权、停止国会会议权、解散众议院权、立法否决权等等,但当发生政府集体性政治事件内阁替总统承担整治责任。这种做法体现了时人在议会、总统与内阁关系上的积极探索,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仍体现了限制行政权力的宪政理念。  相似文献   

2.
女性作为一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半边天”,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激发一国女性经济潜能以促进经济增长却依然难有定论。基于我国对中亚五国2004—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直接投资对中亚五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有显著推动作用,但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存在国别差异,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出口溢出、制度变迁、投资集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2)通过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女性就业—经济增长”这条作用机制,发现我国直接投资对中亚五国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中,约有10.8%是通过提高当地女性就业水平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业和工业女性就业水平来推动中亚五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2017年4月的总统制修宪公投彻底突破了1982年宪法构建的宪政框架,将终结上百年的议会制宪政历史。正发党认为议会制存在权力结构失衡、政府更迭频繁和制度脆弱等弊病,因此力推修宪建立土耳其式总统制作为医治议会制弊病的良方。新宪法确立的总统制中,总统过度集权,议会功能弱化,司法独立受限,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同步举行,导致总统及其领导的多数党同时直接掌权政府和议会,并间接控制司法机构,从而形成总统强、议会和司法弱的政治权力结构。总统制转型将塑造土耳其融合总统制中三权分立特征和议会制中政府与议会权力一体的单一权威体系特征的强势总统制,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土耳其再伊斯兰化和加剧社会撕裂、政治极化,还将强化埃尔多安个人权威和正发党选举霸权,增添土耳其内政外交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强调走低碳经济是目前中亚五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可动摇的战略选择。分析中亚五国1993—2009年CO2总排放量、人均CO2排放以及CO2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利用Kaya模型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中亚五国的CO2排放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CO2排放水平已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CO2排放量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控制在某一个稳定的水平。(2)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导致中亚五国CO2排放的主要因子,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CO2排放带来了压力,而能源强度对减缓CO2排放的贡献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个人确认自己归属某个国家行为的心理过程,由制度认同、利益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参数组成.转型时期的乌克兰存在着多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宪政权力在总统和议会之间左右摇摆,民众没能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精英们用手中的权力疯狂寻租,导致民众对所谓民主制度极度失望;私有化过程中的政商结合,严重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生活水平的下降引起了民众的心理落差;认同主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乌克兰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体现.国家认同危机是此次乌克兰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学术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发展过程。苏联在中亚实行联盟的历史过程中,显露了中亚加盟共和国政治体制的薄弱;再加上苏联加盟共和国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瓦解便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百年中最大的巨变后 ,中亚五国的政治特征和发展趋势已基本明朗。权威主义政权是中亚基本的政治局面 ,强人总统和一党优势制是其突出表现 ,这种态势将继续下去。这既有领导人的原因 ,也是国情的需要。世俗主义是中亚各国的既定方针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已被初步遏制 ,中亚外部原教旨输入减弱或受到集体抵制 ,穆斯林社会 ,世俗性国家是中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血与火中诞生的 93’俄罗斯宪法确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实施六年来暴露了其超总统制的种种弊端 ,双重转轨时期无限的总统权力、总统与议会不断的龃龉影响政府和司法机构正常职能的发挥。俄政坛又面临跨世纪的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对宪法的考验 ,俄将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使民主制度更趋完善 ,增强对总统的制衡机制 ,加强政府的独立性并调整失衡的三权分立制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政党的党内权力分配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内政党组织与体制外政党组织之间的权力分配,在西欧国家主要表现为议会党团与议会外政党组织之间的权力划分;在美国还要加上总统及其领导的政府与体制外政党组织之间的权力划分。二是体制外政党的中央组织与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之间的权力分配。对权力资源在各类政党组织之间的分配进行重点考察,力求从一个侧面抓住政党组织变化的实质,揭示西方政党组织变化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浙中农村,乡村治理体制日益向精细化转变,典型体现在村干部坐班制、职责分工、绩效考核、问责体制四个方面。制度精细化多发生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动力来自于规范权力运作的政治目标。不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制度精细化在两个层面与乡村社会发生互动:一是面对乡土性与非程式化的乡村社会,制度精细化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理和治理真空的存在;二是制度精细化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体现,而非自下而上农民治理诉求的反应,这使得村级组织的接点治理不再可能。制度精细化趋势的背后是基层制度建设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应在村民自治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基层组织建设,让村民自治在适合的制度条件下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性经济与政治自由化的浪潮中,文莱的二元君主制政体及其所表现出的权力高度集中表达出它仍处在宪政主义的萌芽状态。在其他六国中,多种政体共存,既体现了宪政主义对文化和历史的包容性,如在虚位国家元首化下,柬埔寨、泰国的君主立宪制照顾了王族和僧侣的文化性和宗教性,马来西亚的君主立宪制则吸纳了世袭苏丹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且此三国都建立了立法与行政分立的议会和政府以及相应的议会内阁制;也体现了对政体形式的超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确立的立宪主义总统制和包含总统相对实位化元素的新加坡议会制均在于防御集权和威权主义的复辟。宪政主义框架下的不同形式的政体已在东南亚各国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2.
英国早期铁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英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英国政府对其早期铁路建设总体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的同时,以议会立法来支持、规范和推动铁路的建设发展。议会立法对工业化时期铁路交通的推动主要表现在:赋予私人铁路公司筑路权,使铁路公司突破旧有产权制度限制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获得铺设铁轨及配置相关设施的权利;推动早期铁路系统的整合,形成了全国性铁路网的主要框架;促进了早期铁路的经营和管理。正是在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协调下,英国建成了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早期铁路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3.
1922年,随着旧国会的恢复和制宪运动的兴起,知识界就中国应该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开展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以《东方杂志》"宪法研究号"为中心,以国家结构形式、政体形式、国民权利问题为视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时人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或宪法主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其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几十年来固有的政治构架.战后,在美国主导下,伊拉克踏上了艰难的政治重建之路.一年多来,伊拉克的政治重建先后在组建文职机构、建立临管会、签署临时宪法、权力移交和组建临时政府、组织过渡议会选举和组建新政府等几方面展开,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开展得极不顺利.在美国重兵助阵下举行的过渡议会选举预示着未来的政治重建之路依然会荆棘载道.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加入WTO的新时期,与时俱进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成为高等教育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构建以政治决策系统,行政执行系统,学术咨询系统“三位一体”的制约系统和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体制,应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2010年议会制政体的确立是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但政治共同体重构面临的多重挑战、政党政治发展的低态化、权力分散导致的体制输出能力的下降、宗教极端主义对世俗政权的威胁严重困扰着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制定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对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政党制度,在理论上有创新,在政策上有新的举措.<意见>的深入贯彻将使我国现阶段的政党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政治与管理上的积极功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政治框架与法律框架不协调;法律文件和党内文件不一致,党委与行政分工不明、权责不清;主要领导人员职责与职权行使方式不清晰,相互关系不明确等。其危害一是人为制造矛盾,形成内耗,损害事业;二是人治化倾向严重,妨碍高校的持续发展。解决办法一是制度创新,建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保持党委制的同时实行校董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在现行体制内作局部性修补。  相似文献   

19.
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以新的国家价值理念为指导,在国家的行政、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改革与重构,在政治领域确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高效而富有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领域里倡导分步骤的、有计划的私有化改革;在社会领域重视包括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大众传媒,政党、民族宗教团体等组织的规范与培育。当前,从国际评估机构的各项指标看,国家治理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指数都取得持续的进步。实践表明:虽然制度设计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中还须关注自身国情、民族性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内容。这个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以多党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依据,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阶级状况,用“多党议会”和“一党制”的破产,来说明多党合作在我国的必然性,同时以诸多革命活动和经验总结印证了多党合作的成功史实,突出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