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文浩  王娟 《创新》2015,9(3):68-71,99
我国土地财政风险可分为财政、金融、社会风险三大类。在众多原因中,政府义利观的不健全是影响土地出让收入稳定性、形成巨额政府债务及威胁信贷安全、拉大社会阶层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不断培育和完善政府经济伦理意识并通过改革政绩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划分各级政府的收支责任,不断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才能突破理念及旧制度的瓶颈,实现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2.
吕冰洋  李昭逸 《学习与探索》2024,(3):25-32+176+2
本文基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视角,提炼出中国纵向政府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合作型政府的命题。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基础性制度体系,它们推动政府间就提供公共产品、发展经济、共担风险方面展开合作:在财政支出体制方面,共同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推动政府间共同承担公共事务;在财政收入体制方面,税收分享机制推动政府间就发展经济展开合作;通过税收分享和支出责任划分,可以形成政府间财政风险和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合作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本质,也为下一步政府间各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土地财政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全面审视中国渐进性制度变迁过程,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激励和政府行为选择,并以广东省的实际数据佐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格局、预算内财政压力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迈向土地财政的背后推力.因此,土地财政的最大风险是危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最后提...  相似文献   

4.
政府理财的观念即政府财政理念 ,其理财的模式即财政模式 ,财政模式只不过是财政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财政运行机制与财政制度的选择 ,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最能够体现其财政公共性特征的那种财政运行模式。本文认为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重要的 ,但比这更重要的 ,是确立财政公共性的价值理念 ,并使其成为政府理财过程中的根本追求。这是因为 ,财政公共性特征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一国政府现实中的财政运作就必然能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要真正能够在财政运行中得以充分体现 ,主要还取决于该政府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在政府预算等制度性安排上。本文从财政公共性缘起于公共需要开始 ,指出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就是公共性 ,进而指出要真正体现财政公共性 ,必须引入法制化的财政管理模式。以往混乱的财政分配体系 ,非法制化的政府预算方法 ,缺乏全方位以法制权监督之下的强有力的财政管理模式 ,所有这些问题改变的根本症结在于政府确立财政公共性的根本价值理念与公共精神的追求 ,并真正地体现在公共财政框架的运行中  相似文献   

5.
财政联邦主义是当前公共财政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自从50年之前,蒂布特模型将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置于财政联邦制基础之上,这种制度就作为矫正市场和政府失灵、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成为分权国家的制度选择.特别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在经济转轨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掀起的以分权为主的改革,促进了在此背景下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以新古典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财政学为视角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财政分权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体现的"公地悲剧"特点较其他形式国有资产更加严重,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和流失规模,主要表现为制度偏漏、软预算约束、利益人侵占以及监管的瘙痒效应等.在现有的"二元"财政框架下,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确立合理的财政治理模式,以体制创新强化和规范财政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其中,特别要强调分权框架下多极政府之间在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减少和抑制流失的激励条件和效率结果.  相似文献   

7.
财政供养人员是政府的行政之基,其规模大小直接影响政府效能与社会和谐。1998年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财政供养规模的膨胀,中国当前的财政供养规模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受控状态,但在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与功能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的财政供养问题绝非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更深层的政府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财政供养问题其实是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政府体制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都会在财政供养问题中得到集中反映,而财政供养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财政理论的演变史折射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国家财政论,强调财政是凭借国家权威,通过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的手段参与分配,以实现国家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的公共财政论以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是政府通过合理限度的财政活动来调控经济,以达到纠正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新时期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阶段,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错位与失衡,则呼唤"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民生财政走上历史前台,它顺应时代与社会,必将承担起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而护航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郭秀云 《太平洋学报》2010,18(11):71-77
社会保障权是农民工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追求公平正义和风险规避之内涵。政府制度供给相对不足、约束力不强已经构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诉求的瓶颈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供给和组织协调,在户籍改革、社保体系与法律法规制度建构等方面有所作为,并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  相似文献   

10.
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制度模型化,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地方官员不仅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激励还面临地区经济增长的晋升政治激励。(2)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引资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更具有解释力。(3)晋升激励对土地出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并呈现"东低西高"格局。基于此,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需要借助土地市场之外的联动改革,即加大土地违规的处罚力度,改变不合理的地方官员考核体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关系,实行差异化土地出让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地价、高房价生成机理及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房价和地价迅速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积聚了大量泡沫,至今仍没有释放,这已成不争的事实.推动地价、房价持续升高的内在动力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利益,其制度基础是地方政府用以批租商业用地的土地制度.治理房地产泡沫也须从此处入手,动摇泡沫产生的制度基础,从源头上割断地方政府推动地价、房价上涨的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与发展——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志龙 《社科纵横》2007,3(9):58-60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其目标是实现地区经济和谐发展。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必须对此进行完善和发展,以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建国6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两个阶段历程经济体制、财政制度与国有企业效率三项改革.研究发现,6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财政制度与国有企业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权制度、国有企业效率提升"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制度长期博弈的均衡解,只有达到上述均衡状态,我国经济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经济运行将不具有平稳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偏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偏向指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纠正城市偏向应采取的举措为:政府应改变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给予农民和农村合理的信贷支持;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3年全国市级有关数据,采用回归方法构建两个递进实证计量模型,考察地方财政分权、市场化对城乡低保救助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方财政自给度和市场化水平均对低保救助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低保救助相对城市对地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的敏感度更高,科教文卫支出对低保救助支出存在非常显著的良性互动关系.建议进一步完善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机制,提高地方财政自给度,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权责边界,提升地方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东升 《创新》2018,(3):96-104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进行资助和补贴,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分析南宁市2011—2015年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数据,发现服务业专项资金在促进服务业发展壮大、激活资本市场要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金扶持范围不够精准、资金设立不够科学、资金监督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从科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效益评价体系、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方式、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来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但是二者呈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关系,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0.403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促进效果会减弱;其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空间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扩大经济体量来拓宽财政空间;提高数字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既要统筹全局,也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本文试图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首先对近年来土地财政的规模进行估算,然后度量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财政不断膨胀背景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进一步加深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土地财政无助于纠正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要改善公共品供给结构,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9.
乡村债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沉重的乡村债务不仅瓦解着乡村经济,恶化着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威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影响着中国农村政治的变化与和谐社会的推进.揭示和探讨中国乡村债务产生、存在和演变背后的机制、体制等制度、规则因素,尤其是财政体制与宪政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财政危机是我们了解乡村债务的一个视角,财政民主是我们破解乡村债务的深层成因,财政立宪是我们治理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2):74-79
在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公共财政活动是其实现的根本前提,政府公共财政的有效运转也为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以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相关性为起点,来反思我国地方政府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此,必须结合我国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具体状况展开研究,通过对公共财政等概念内涵的界定,深入分析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几大财政"瓶颈",从而通过建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在构建体制过程中,如何实现事权财权相统一,如何有效发挥公众参与机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公共预算体系,最终保障法律框架下新型服务型的有效运作,这些都是服务型政府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