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突出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和通货紧缩的滞胀状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明: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我们应掌握经济运行规律,扩大社会总需求,使之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力;同时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能很好地对接起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宏观经济已进入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期。通货紧缩产生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 市场低迷, 产品滞销; 企业开工不足, 经济效益下降; 投资增长速度减缓; 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总供给方面看由于大量的无效供给, 从总需求方面看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因此, 治理通货紧缩应循着减少无效供给, 扩大有效需求的思路进行。即调整结构、加速发展小城镇、启动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及全力增加出口等。  相似文献   

3.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的指数下跌 ,我国通货紧缩的产生有正反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网络经济发展为物价下降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是阶段性供给过剩、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要解决通货紧缩 ,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4.
在如何治理通货紧缩这一问题上,我国总是从刺激需求入手,来启动经济.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步入了误区.我国通货紧缩的生成机理是由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由此必须从供给入手,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彻底打破通货紧缩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扩大内需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凯恩斯的需要理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不能准确解释、有效解决中国目前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中国目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是供给被动.扩大内需的基点选择是优化、提升供给,走供给主动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扩大内需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凯恩斯的需要理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不能准确解释、有效解决中国目前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中国目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是供给被动.扩大内需的基点选择是优化、提升供给,走供给主动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通货紧缩 ,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银企关系异化、供给结构扭曲、体制改革滞后、宏观调控措施不力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等方面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中国的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具有内生性和螺旋推进效应 ,所以必须及早地进行治理。根据中国目前通货紧缩的成因和特点 ,应当从扩大内需、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治理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 1 998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通货紧缩时期 ,理论界的大多数人和政府都墨守宏观调控的老式信条 ,把解决通货紧缩的重点放在刺激需求上。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多种 ,走出通货紧缩所面临的困难之后 ,在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上 ,应打破传统观念 ,着眼于长远利益 ,把调节供给作为解决通货紧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是 1 9世纪初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的经济现象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各国政府也相继对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 :有效需求不足论、消费决定生产论、生产自动创造需求论、欲望饱和论、经济福利论、预算赤字刺激论、债务论、货币供应不足论、以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论、投资论等十大反通货紧缩的主要理论及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造成我国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既有来自于需求方面的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和投资需求增长不足,又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供给能力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此外还有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制约。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拉动需求,同时按市场要求调整供给方式和观念,消除制约消费的非收入因素,使我国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支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凯恩斯表述为“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受到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似乎萨伊定律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供给和需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其中,“创造一种没有需求的东西就是创造一种无价值的东西”,体现出萨伊定律中的真理性.如果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供给过剩,这种反映社会生产盲目性的生产过剩势必拖累宏观经济和危害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中国经济某些领域存在的严重生产过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1997年开始进入通货紧缩时期,虽然目前情况有所缓和,但通货紧缩的影响仍不容忽视.造成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重点分析了有效需求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意义,以及造成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收入,2.消费者心理预期,3.利率的双向作用),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最大成就是基本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的束缚,最大的问题则是物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踯 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经济特征。因此,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既然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说明经济处于周期的萧条阶段或低谷,或至少出现了萧条的重要征兆,对此,中国政府不能熟视无睹和掉以轻心。凯恩斯认为,造成社会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零与一的范围内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而决定投资需求的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也是递减的,又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决定投资需求的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也是递减的,又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正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总产量水平的减少和失业率的增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政府开支以提高有效需求。可以认为,当前出现明显有效需求不足的中国经济类似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是高失业率和通货紧缩。因此针对大萧条的一些经济理论和政策组合可以为我们分析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取向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消费需求的决定作用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 1 997年后出现的通货紧缩 ,我国实施扩大国内需求、促使经济景气回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效果之所以不显著 ,可能与政策着力点选择上的偏差有关。最终消费需求不仅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 ,而且决定着投资需求 ,是总需求的基础 ,扩大总需求关键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投资支出具有需求和供给双重效应 ,因而不是克服由生产能力过剩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的最佳途径 ,对付通货紧缩应以扩大最终消费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基本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 ,它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创新经济来源于科学技术和“过剩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变化。需求稀缺是矛盾的的主要方面。需求创造有赖于新的创意和观念。于是 ,无形资产形式的知识和科技成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只有把握住它 ,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6.
邢会强 《南都学坛》2004,24(5):87-90
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我国经济立法的速度逐年加快 ,因此 ,在一部分学者看来 ,我国经济立法的供给已经相对过剩了 ,其实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人们对经济立法的需求与国家对经济立法的供给角度来分析 ,我们会发现 ,目前经济立法的现状是有效供给不足 ,立法机关不应该抑制立法供给 ,而是应该增加经济立法的有效供给 ,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体现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不足,并引发了要素闲置、通货紧缩和金融体系资产质量水平低下等问题,影响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可归结为结构和政策两大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改进政策措施,才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影响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两大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框架之类的原因,大学生的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属于这类原因;另一方面是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框架之外的原因,从均衡工资,有效需求和供给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高于均衡工资的高水平工资也是引起大学生失业的原因,而高于均衡工资的高水平工资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争论的问题.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环境中,时而供给决定论居主导,时而需求决定论占主流.由于对供给、需求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导致对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何者更为重要的观点各异,有的突出需求,有的强调供给.短期分析,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需求对供给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分析,供给、尤其是有效供给才是扩大需求和促进增长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心从偏重需求侧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行动,不能适时进行战略创新,企业便很难在市场上生存。企业应利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和平台,将有效供给的发展观念纳入企业战略创新过程,以战略创新的流程和重点领域为切入点,真正将创新贯穿于增加有效供给、引导高端需求方面,推动企业实现战略思维、战略愿景、战略行动、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性构建,为过剩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