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第五代导演与西部电影的艺术叠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03,19(3):42-45
第五代导演初登影坛之时,便将自己的艺术触角大多伸向了对中国西部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与解读,实现了与当时正在走向兴盛的西部电影思潮的艺术叠交。第五代导演不仅使得西部电影更加富于创新性和开拓性,同时也使自身在对西部电影艺术的探索中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阙真 《求是学刊》2008,35(2):104-108
时事剧,是指剧坛上直接反映当代政治斗争的作品.明清之际,时事剧盛极一时,这跟明清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明朝的黑暗政治及对正直朝臣的血腥政治大清洗,催生了时事剧这种专写现实忠魂的戏剧形式;明清实学思潮和求实文学观念加速了时事剧的成熟与繁荣;明清时期时事剧蔚为大观,还与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吉平  张阿利  李娜 《唐都学刊》2010,26(6):75-78
作为新时期出现的崭新的电影流派,中国西部电影对几乎同时期出现的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又表现在第四代西部电影导演在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的艺术手法与叙事方式上对第五代导演的传承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导演韩寒     
《东西南北》2014,(18):24-26
韩寒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上映12天票房已经达到5.25亿元,郭敬明的《小时代3》以5.11亿元的成绩紧随其后,两位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导演双双步入"五亿俱乐部"。面对扑面而来的赞美或者质疑,韩寒做出回应:"我做了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你可能会不喜欢,可能会有争议,但是不希望被说成是烂片。  相似文献   

5.
论明清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从母题的角度切入明清叙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读方式。本文将明清叙事文学的母题大致厘析为“家族”、“审父”、“忠义”、“教化/反教化”、“性爱”等五类,通过对这五种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探究其中所传载的艺术审美蕴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兴洲  赵吉惠 《唐都学刊》2004,20(2):128-132
张载关学指张载在陕西关中地区创立的理学。其理论核心是承认“气”为宇宙本体 ,万物之源 ;其学风坚持“经世致用”传统。张载关于“至虚为实” ,“太虚者 ,天之实也”以及批判佛家之“空”、道家之“无”的观点 ,奠定了明清实学思潮的思想基础。明清实学是传统儒学在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既是宋明理学分化的思想结晶 ,又与其相区别。明清实学 ,坚持“经世致用”传统 ,发扬实体、实学、实用学风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戏的思想内容、戏剧冲突、演出形象加深理解和感受,进行升华的过程,是思想与形象统一的过程。导演挖掘演出的"形象种子",是未来演出的形象化的思想立意,是概括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通过它可暗示出布景视觉形象的寓意,启发演员表演的自我感觉。所以说,排演一部戏之前,形象种子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就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重要性、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出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或者一些规律,让导演在以后的排演中寻找挖掘种子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8.
只要打着艺术的旗号,每个导演都可以在自己的影片中,光明正大地起用自己的缪斯。所以,我们发现,几乎每个男导演都需要一个缪斯女神,否则这电影就是拍不下去的节奏。  相似文献   

9.
明清宁波集市的变迁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明清宁波集市变化及其原因。认为宁波的集市形成于宋,明清迅速发展,出现两个“勃兴期”,一为明代嘉靖前后,一为“康乾盛世”。嘉道以来,集市发展出现错综复杂趋势,形成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明清时期的艺术审美思维金丹元本文认为,明清时期的艺术思维是承唐宋而来,但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思想解放不仅迎来了文艺的浪漫洪流,而且在艺术思维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情”与“趣”的地位提高了,人性的自觉得到了高扬,同时意境的具体运用也更为深化。作...  相似文献   

11.
丁玲 《唐都学刊》2012,28(4):8-12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歌曰"体现了对屈原、宋玉赋的沿革。渲染音乐情境的"歌曰"源于《招魂》《大招》中对音乐场面的描摹,并在乐器、歌舞题材赋中成为一种创作模式,且渐有作者情志之寄托;对话体及代言体的"歌曰"源自《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其作用在于抒写主人公心志和实现赋中角色的互动,这类"歌曰"往往有较为明显的角色感,南朝宫廷赋中则出现了代言女性心志而无角色感,使赋中情境与抒情主人公相融无间的"歌曰";以"歌曰"、"诗曰"、"谣曰"、"重曰"等形式出现的双重乃至多重总领心绪语是由屈原赋中"重曰"、"少歌曰"、"倡曰"、"乱曰"等发展而来,南朝假设古人作赋情境之赋,也可视为对屈赋双重或多重总领心绪语创作模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股票期权、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制度克服了公司委托—代理矛盾 ,独立董事制度解决了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股票期权 ,独立董事和公司治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 ,以制度变革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从而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贾谊的政治思想是与秦汉中央集权新体制紧密相连的。贾谊论秦之过的重点落在秦“不改暴政”上 ,暴政是由“弃礼义”造成的。因而 ,他为汉王朝制定了实施“仁义之政”和重建“礼制”的汉政和汉制。这正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也是贾谊为汉王朝制定的“治安策”。  相似文献   

14.
杨贺 《唐都学刊》2013,29(3):116-120
在诗歌题材上,李洞发扬了贾岛善于吟苦与悟道的诗歌传统。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李洞延续了贾岛师法杜甫,将杜诗技巧移入五律。在意境营造上,李洞沿袭贾岛善取幽寂清雅的意象以营造幽微纡曲、深情绵邈之境。李洞顺应诗歌发展规律,通过对贾岛诗风的扬弃,完成了自我诗风的建构。立意上,李洞的诗歌较贾岛更新警;语言上,较贾岛更奇峭精切;风格上,李洞在贾岛“清新典雅”的基础上新创“玄远幽微”一格。李洞对贾岛诗风的扬弃为晚唐苦吟诗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大家的创作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晚清开始,国家权力逐渐深入农村。京郊政治的近代转型建立在国家力图榨取社会财富服务于战争的基础之上。在自治时期,增加附加税等榨取财富的方式,促成了农村以看护青苗为主要功能的自发自治组织———青苗会的巩固和壮大,以寺庙为公共空间的地方政权名变而实未变。自日伪落实保甲以后,为村民服务的地方社区领袖逐渐分化,部分人成为政府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村庄旧有的文化网络被打破,地方行政最终被收编,保甲制彻底破坏了农村的自治组织。在这些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行政的博弈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汪艳菊 《唐都学刊》2007,23(1):20-25
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多取材于前代昏君逸乐亡国和荒淫绮艳之事,通过描绘声色并茂的画面抒写兴亡感慨,这既是晚唐诗坛的时代潮流,也体现了温庭筠取法南朝乐府传统革新乐府的努力:既在题材艺术表现上进行调整以为其和乐歌唱作准备,也在题材、体式、语言诸方面借鉴南朝乐府。作为乐府诗的终结者和词的开拓者,温庭筠正是通过对南朝乐府的回归成就了乐府诗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英 《学术交流》2006,(4):158-161
文学史界对于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他们看作中唐诗人,有的认为他们是晚唐诗人,还有的认为他们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人。贾、姚二人的生活既然跨中、晚唐两个时期,那么,其诗风形成时期便成为判定其所属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笔者考察,认为二人诗风均形成于中唐时期,理应将二人作为中唐诗人看待。  相似文献   

18.
明堂月令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志毅 《求是学刊》2002,29(5):105-110
关于明堂制度的研究争议至今并未完全解决 ,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大都忽略了这样一点 ,即明堂传说最盛的时代在战国秦汉之际 ,其传布与阴阳家尤其是阴阳家的明堂月令之说有关 ,它使明堂制度经过阴阳五行说的整体再塑 ,如分析所谓明堂五室或九室之制 ,即可证明这点。因而今日欲恢复上古明堂制度真相 ,首先必须剥离包装于其上的阴阳五行油彩  相似文献   

19.
《空白》是贾平凹迄今为止唯一的诗集,尽管诗集中收录的作品基本上是作者初涉文坛的稚嫩之作,但作者却对这部诗集珍爱有加.诗集《空白》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审美情趣、思想意蕴等方面都为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诗集《空白》到近年来贾平凹长篇小说精品的不断井喷,显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可以说,诗集《空白》是贾平凹后来文学创作的艺术母体,对于研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跞 《唐都学刊》2013,(6):94-98
《红楼梦》第一回进入实境叙事之后叙写士隐一梦、英莲幼年、贾雨村发迹及甄家败亡,在叙事结尾或将结尾处依次插入幻境对联、跛道人诗、雨村对联、《好了歌》。这些诗词韵语使叙事有了节奏分层,在作为承上启下叙事界点的同时,作者也借诗语传达其深在旨意和情感态度,在交代真假的创作本事同时探求真假的存在哲学,感叹故事人物之“应怜”,暗写宝黛钗的差异特点,以佛道出世解悟人生如梦之旨。诗文交融、叙事抒情结合、创作情绪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血泪创作背后的“辛苦”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