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如企业的性质、管理的本质、制度的本质、人的本质、人的精神性以及企业家和研究者关系等进行了反思,并对管理的核心命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心本管理理论是在新的视角下对管理学发展趋势、管理的本质和前提等管理学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和科学总结后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继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其核心理念主要表现为:主张在管理主体客体化的基础上,将管理的重点进一步聚焦于人的内心,实现从心智模式改善到外在行为自觉,从自身素养提高到外在事务管理的管理过程优化。心本管理理论和领导力理论无论在管理基本问题把握,还是在管理核心要素识别,甚至管理客观规律认识上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这为进一步在心本管理视野下思考和研究领导力提升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对象、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力 《管理学报》2010,7(7):956-962
尽管有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著述数量很多,但从思想史研究的视角看,其研究水平却并不尽如人意.以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来看,一些研究偏重于宏观经济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以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原则来看,存在不注重史料的考证、不注重时代条件和背景以及管理思想演变过程的问题.思想史研究在原则、方法上都有其特殊性,它很难被容纳到现有的管理学门类下的诸一级学科中,这是造成目前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只有这样,中国管理学才能更好地借鉴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本土管理存在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管理情境的特殊性之上是不可靠的,国内管理学术界当前主流的情境化研究不一定能产生中国本土管理学。这是因为,由于辅助假设的存在,情境独特性既无法被确证,也无法被否证,因此,中国本土管理学必须立基于视角的独特性。视角的独特性而非情境的独特性才是中国本土管理学可靠的基础;从而也是本土研究与非本土研究的真正分水岭,并且,仅有视角的独特性还不够,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这种视角的独特性必须强大到突破原有理论的硬核,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理论体系。这种对原来理论体系硬核的突破无疑就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5.
吕力 《管理学报》2012,9(9):1277-1283,1396
尽管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效率至上"的思想受到过一些批评,然而它所秉持的后果论的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在管理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影响深远。20世纪末开始,由于功利主义原则的统治地位,包括管理伦理在内的当代人类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事实表明,现实生活中很多道德难题都无法依靠单一原则解决。管理学界对于现实管理伦理问题一概源自泰勒以来的功利主义伦理传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管理的效率维度,从而丧失了对于现实管理实践中价值和伦理问题的发言权。管理学研究的"实践导向"绝不应是单纯的"功利和效率导向",它应该鼓励和提倡多元化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南开管理评论》十年发展历程,对期刊的定位、特色进行了总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南开管理评论》从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刊发文章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等数据进行分析,重点评价了《南开管理评论》在中国管理学期刊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并且通过分析管理学学术期刊面临的形势,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些中国管理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共性问题,并且希望能辅助探索管理学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文瑞 《管理学报》2007,4(1):16-20,27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众多争论,二者构成一了个纠缠的“结”(com p lex)。管理学追求普适性,而文化表现特殊性,二者之结导致管理学研究出现了相应的偏差。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包括价值定位、优先选择、惯习支配、思维方式4个方面,对这4个方面的管理学研究,最终要形成超越特殊性的普适性学说。所谓中国式管理和东方管理学,正是在这一纽结上陷入了歧途。相当多的管理文化研究,实际上是管理经验总结而背离了管理学的普适要求。管理学中对文化的重视,需要回归管理学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力 《管理学报》2011,8(6):796-804,826
求真与致用的矛盾本质上是科学认识论与技术认识论之间的矛盾,求真与致用在目的、推理方式和知识体系3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管理学要"致用",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层面的改变,由"求真"的逻辑转为"致用"的逻辑,这可以称之为管理学的技术化转向。管理学技术化有助于把握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本质特点;有助于理解循证思想的精髓,避免将其实证化和教条化;此外,管理学技术化是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直接路径,有助于厘清管理研究中"科学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之间的主次关系,是理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依据熊彼特“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的经济史学观,以及中国管理学本土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管理学界当前需要开展的工作.结合既是文化环境过程,也是文化环境中产物的管理学理论的特性,探索了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工作的相关问题.认为中国学科本土化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管理学界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的问题,管理学的中国本土化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承认、尊重一百多年来经过广泛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检验,并具有普适性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架构,不拘泥于与中国现阶段和未来发展实践相脱节,甚至背离的理论或结论,努力地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践深入开展研究,是中国管理学界进行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工作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胡湛 《管理科学文摘》2008,(13):145-148
尽管管理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管理是什麽,却仍然没有一个统一且准确的概念。管理概念的多样性和局部性,对理论研究、管理实践和管理工具,都造成不利后果。本文:①在分析中外管理学家和权威机构对管理概念的描述的基础上,对管理给出形式化的准确定义;②进一步指出管理的本质是对组织中的人进行行为控制和资源配置,并分析管理的本质特性;③对行为控制的方法进行讨论,特别是基于心理管理的方法对行为控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韩巍指出了<出路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逻辑瑕疵.这些逻辑瑕疵体现了中国管理学界深层次的痛苦,它本质上来源于对中国管理实践中传统与现实、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之间联系的割裂.不从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融合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管理实践的内涵,将永远不会找到中国本土管理学登堂入室的门径;同样,不从传统与现实融合的角度考察中国管理实践的内涵,"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究竟有用没用"也将永远只会停留在"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陷阱中无法自拔.管理哲学通过对管理学主流研究范式的理性批判,会为中国本土管理学提供一个反思与探索的向导.不重视思辫的方法,一概排斤哲学对管理学的渗入,将极有可能使得若干"管理学在中国"的讨论变成原地转圈.  相似文献   

12.
吕力 《管理学报》2013,10(2):191-198
在经济学中,实证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而规范理论是一种"艺术"。管理实证理论解释与预测管理现象,它回答管理科学问题;管理规范理论是为达到目标而提出的行动规则,它解决管理现实问题。规范理论因为要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案,在很多情况下逼迫人们放弃"科学的方法"。仅有实证理论,管理学的框架就是支离破碎的,无法直接用于解决管理的现实问题,因此,管理规范研究和规范理论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本土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解决需要"规范研究",在实证至上的情境下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由于实证研究以探索普遍规律为目的,因此实证研究也绝不可能产生中国本土管理学。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一定是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13.
吕力 《管理学报》2012,(4):506-515
"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包括:何谓中国、如何认识、怎样直面、西方管理理论能不能"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以及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为了回应这些问题,中国管理学术界需要将目前片段式的、有感而发的、单一视角的反思推进到理性的、多视角的、系统化的反思阶段。这些系统的反思可以称之为"元管理研究"。元管理研究的问题可分为管理本体论问题、管理认识论问题和管理方法论问题。虽然元管理研究并不能给这些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通过更深入地指出这些问题的来源促使人们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张金隆  杨妍 《管理学报》2012,(3):322-328,344
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2001~2011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实践管理"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了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基于此,对中国管理学研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吕力 《管理学报》2010,7(8):1123-1129
在国内外学术界,管理学研究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黑板化"倾向.尽管关于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复杂,但其本质上是一个研究方法论问题.从布里奇曼的基于操作主义的实证研究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可以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黑板管理学"的来源总结为以下3个原因:概念没有很好定义导致无法测量的"泛量表式研究"、概念分解中的"伪还原"以及忽视研究结论可操作性的"管理解释学".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报》2012,(4):586
中国管理学年会是中国管理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是中国管理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的盛会。本届年会将围绕当前新的经济环境,总结中国管理的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中国管理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对当前我国管理学名词术语的一些疑惑,提出管理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对我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主渠道研究经费使用的指导思想的解读,明确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终级目标是"创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通过对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分析,支持了"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制订的管理科学的战略目标;从学术期刊的视角道出了《管理学报》对这一战略目标的憧憬和努力,并期待着管理学者、专家对《管理学报》的关注、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讨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管理学科定位不清的现象和原因,作者讨论管理学的特点及其定位,以及制约管理学科发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些已经被熟视无睹的问题,以期带来严肃的学术谈论。  相似文献   

19.
《管理学报》2013,10(6):810-815
本刊2007年第5期刊发了《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从名词术语和研究经费2个侧面对当时我国管理学界的现状提出了质疑。时隔5年,我国管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背后仍有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值得反思。在此背景下,本刊2013年第4期刊发了《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简称《再问》),对管理学的3个视角(场域、属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产生的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 ,使得金融伦理研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金融伦理的研究视角主要有3个方面:金融领域中的利益冲突及伦理规范、金融伦理投资产品开发和金融伦理规制的方法。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是商业界中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中涉及到市场的复杂性和现代交易中的货币。在中国伦理学界 ,对这一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产生的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 ,使得金融伦理研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启动金融伦理研究 ,首先要解决的是研究视角问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