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殖崇拜中的图腾、禁忌与巫术 图腾是一切原始民族在采集狩猎经济阶段,由信仰和群体观念诞生的一些崇拜物和图案。图腾用可见的物质形态与行为习惯来表现隐秘的意识活动,并以象征、指代、对照等方法作为族种创造的教化手段。在原始神秘状态的社会活动中,人们以自然界中的某种动物和植物加以比拟。  相似文献   

2.
葫芦呈圆形,内部多子,是人类最早的食物之一。葫芦还曾是远古洪水时代的水上救生工具。葫芦在中国洪水神话中,有极特殊的地位。重要的是,葫芦腹大似母腹,是生殖旺盛、多产多育的象征,也是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许多民族都曾崇拜过葫芦。现在还流传着中国各族出自葫芦的传说。传说认为葫芦是各族的共同母体。和葫芦“多子”类似的生殖崇拜图腾还有”瓜”、“石榴”等植物。  相似文献   

3.
鱼鸟图是性器的象征,也是生殖崇拜的记号。鱼多子,为阴虫,鱼口常开,为女阴的象征:鸟头颈相对长,为阳物。鱼鸟嬉戏图是生殖意义最直观的表白。鱼鸟同体图,象征性地演示了男女性器交合的情状,更渲染了其文化功能的神秘性。鱼鸟图除表现生殖崇拜外,还具有阴阳转合、化生复苏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 生殖崇拜的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婚俗和生育习俗中,是后来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生殖崇拜的演化。生殖崇拜在婚俗中的演化极为普遍,流传也最广泛。例如,洞房里、新床上,红枣、花生、栗子是最常见的物件。这些物件意味着“早立子”、“花搭生”。这种象征的手法一方面表示男家对人丁兴旺的祈求:另一方面也表示新娘为此应做的回报。中国新娘的一袭红妆和西方新娘的洁白婚纱形成了新明的对比。中国人喜庆时都用红色,这被许多西方人士所不理解。实际上,中国是对生殖最为崇拜的国度之一。在这里,红色是象征生命存在的鲜血。在中国,婚姻的目的是生殖,红色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婚礼和庆典等喜庆日子的基础色调。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和吉祥,但红色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国民众对生殖的崇拜、对新生命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化的早期,曾有过漫长的群婚时代。那时男女随意性交,性伦理杂乱无章。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男子性交之后不留痕迹,女子则往往怀孕生子。这就使原始人形成了一种观念,怀孕生子只是妇女的事情,生殖是单性别的。这一原始的非科学的传统生殖观念,至今还在我国少数地区盛行。一些人认为生育是妇女的事情,能否生育、生男生女,全都在妻子,与丈夫毫不相干。因而又产生了不生男孩就责备妇女的风俗。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毫无疑问,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重要的图腾。逢年过节时,汉族民间要舞龙来庆贺;久旱无雨时,家家户户更少不了为龙供祭品以祈求龙王普降祥雨。龙进入文化领域的时间较晚,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论是“蛇龙”,还是“马龙”,其图形均作了变形夸张,而不是实物的再现。龙的虚拟、怪诞形象给我们唤起了神秘的情感。龙到底象征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龙的原形不是作为食物而受到初民的重视,它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象征被创造出来的。另外还可以肯定的是,龙有美须为雄性,而且历代帝王也都以自己为龙,龙象征皇帝,代表权力。龙的形态能大能小、能长能短。龙是主宰下雨的天神,有降雨功能。如果把龙与男性生殖器及崇拜联系起来的话,龙会给人以无限的想像余地。龙,体现了中华伟大文明的发展,但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沉、含蓄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可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相似律”,就是同类相生,人们仅仅通过模仿就可实现任何想做的事。在一些寺庙中(例如河北承德),为了使人们戒色欲同时崇拜生殖,专门立有为人们触摸的生殖器。第二类是“接触律”,也就是通过接触,一个物体的特性会传染到另一物体上。“麒麟送子”以及孕妇被鼓励吞噬娘娘庙里泥娃娃的“小鸡儿”,以求生男孩,都体现了巫术的“接触律”。  相似文献   

8.
山洞被广泛认为是女性生殖器的形象而受到崇拜。民间常有“得儿洞”之说。更有让妇女穿越山洞来祈求子嗣的风俗。湖泊、水井、水池、水缸、树洞等自然事物,也都因其中空或凹陷而被求子者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加以崇拜。  相似文献   

9.
妇女受孕是男女交媾、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结果。对此,无论中外都有男女交媾毫无关系的受孕传说。《圣经》中说,圣母玛丽亚是通过自己的耳朵爱孕而生耶稣的,无数的信徒至今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0.
五、祖宗的遗传密码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到处可以看见一些远古的先民们遗留或流传下来的物证。生育的象形文字、锥状的建筑物和拱型的门洞。看惯了这些现象的现代人也许不以为然,但人类的先民们却经历了苦苦的思索和艰辛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口文化与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刍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08,29(6):44-49,53
文章在对文化的字源、字义及其定义概述的基础上,对文化的自定义进行了分析;相继对人口文化的概念种类进行了总结,对人口文化作了简要的界定。基于两个概念讨论的基础.具体分析了民族人口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内容、方法选择与重点难点,其中尤为对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应注意的“五个结合”进行了论述.旨在服务于当代先进人口文化建设并促进人口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因为我是女孩而感到遗憾,同时我也时时努力,使自己更能令他们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4.
房若愚 《西北人口》2007,28(3):84-88
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与人口学的相互接近,使民族人口研究呈现多元趋势。同时,人类学与人口学也出现了学科交叉。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本文以人类学侧重理解的研究方法,解释了五普资料中新疆族际通婚数据的成因,介绍了纯量化数据所不能传递的文化信息。这还将有助于了解新疆与周边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并可由此预设未来民族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离婚率特征分析及原因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离婚率也不断上升。离婚率节节攀升,既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映射出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为这种社会现象定性。从1995~2008年全国各地区粗离婚率来看,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各地区离婚率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并且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东北地区离婚率偏高的原因,除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类似的社会、经济等原因外,还与东北地区特有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区域文化、民族构成、人口流动规模等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总人口28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7.2%,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近年来,湘西州人口计生委不断在工作思路上谋转变,在宣传方式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注重"三个结合",巧妙地将宣传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与民族传统工艺相结合,与群众家庭生活相结合,创新了少数民族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方式,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把宣传教育真正送到群众眼前,记在群众脑里,融在群众心里。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老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8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了1.1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分别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2.93和1.9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还将继续加速。  相似文献   

18.
对同居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麟 《西北人口》2005,(3):49-51,55
文章首先对同居现象作了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同居现象的现状,并对同居现象产生和盛行的原因作了深入探讨,文章最后对同居是否会替代婚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习惯法对占里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艳 《西北人口》2010,31(1):85-89
贵州从江占里侗寨被誉为“计划生育第一村”,其人口发展具有人口数量恒定、人口性别比例较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特点。占里人口发展的这些特点与其民族习惯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时,应该认真对待民族习惯法,宣传、推广和吸收民族习惯法中的有益成分,这样会使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力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仅用 30年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是政策力、经济力、文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力对生育率的下降起着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和鼓舞力的作用。在文化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中国城乡育龄夫妇生育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且这种变化还远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