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繁到简、由难到易”,这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近些年来,繁体字的使用逐渐增多。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当前社会用字繁化的原因,提出了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从繁趋简,加速汉字的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国家省语委对各地“城市语文评估”工作的开展,这种现象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汉字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发展趋势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汉字字量日益受到遏制,二是汉字构形日益由繁趋简。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必将这样。不过,近几十年来,汉字构形由繁趋简问题虽然已经谈得不少,但目前社会上认写汉字的事实却出现由简返繁的反向;尽管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贯彻执行。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其中认识问题还是主要的。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进一步从汉字简化的史实中较全面地进行描写和阐释,仍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汉字制度改革,非方块汉字自身直接发展问题;汉字体态演变,虽属汉字符号系统自身变化事实,但多因汉字书写工具的改变及汉字艺术风格的改革所致,自是未可兼叙,本文暂不一一。  相似文献   

3.
汉字自古有繁有简,繁简并存,源远而流长。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汉字发展历史上,汉字总是朝着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个曲折的道路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着的。但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学习和生活都需要高速度、高效率,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汉字”,就需要简短、明确、便捷。所以,汉字的简化是必然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修正历史上对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片面性、主观性消极评价,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形体转变的重要阶段,隶书嬗变、楷书形成、行书伴随发展,构成其基本面貌,在汉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利用出土文献用字,归纳出该时期汉字的特征及规律:理性造字与非理性造字兼存,以保持理据为主流;渐变与定型共现,渐变过程复杂;趋简与增繁并行,以趋简为主;字体改变,文字结构遵从平衡原则;趋奇求异的心理支配和汉字线条艺术的审美倾向对文字的影响;以义会意造字方法占主导地位,假借衰落,楷书含隶韵,众体相杂等时代表征;文字符号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繁丰是一种文字细密、丰瞻的语言风格. 传统修辞学重简炼而轻繁丰.我们极容易找出许多推崇语言简炼的论述.清刘大櫆指出:“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①今人老舍也说道:“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②但是,倘若要找几则推崇繁丰语言的论述,殊为难事.  相似文献   

6.
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现代简化字即现行汉字,有许多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历史上的简体字。敦煌碑铭写本中使用的文字简体较多,是对现行汉字追本溯源的第一手用字材料。这些简化字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了汉字在这一时期简化过程中的具体状态,其中的半繁半简过渡字体尤为值得注意,这些字体多不见于字书,仅见于这些碑铭抄本,如“贤”“闢”“(门俞)”“与”等。通过研究敦煌碑铭中的简化字,可以探知当时的实际用字情况,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传统儿童美育忽略了母语习得中的美育功能。汉字构造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相吻合,具有高度的审美特质。汉字系统具有简约、中和、神妙、气韵等审美形态,能给儿童以美的启迪。汉字传达的伦理观念,有助于启思儿童的道德情怀。汉字书写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汉字意象则能激发其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汉字走世界拼音化道路”论断的否定,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字,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汉字是表意文字,但由于多种原因,汉字的表意性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就形声字而言,不少字的形符、声符已难以辩认,本着袁晓园教授“识繁写简”的原则,本文拟对难辨形声符的形声字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粗浅析解。  相似文献   

9.
<正>语言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现在英、汉语两种语言的发展趋势也是由繁到简。省略句便是由繁到简的标志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省略句?为什么要用省略句呢?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Brcvity is the soul of wit。”意思是“简洁是机智的灵魂”。省略是节约用词的简洁手段之一,也可使上  相似文献   

10.
英译汉中既有英简汉繁,也有英简汉简,英译汉翻译是个复杂的取舍过程,是个简与繁相互交织的复杂模糊体,不能用"英简汉繁"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成为21世纪初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引发了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关系的理论思考。本文从传播学结合心理学、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传播与性格、行为以至于国家命运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文本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发现:《狼图腾》运用了"狼性"与"羊性"等两组对立的民族性格划分方式解释了中国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内在逻辑,蕴含着某些合理性和深刻性,但是也存在简单化等问题。毕竟,传播与民族性格的互动与呈现过程,具有历史复杂性。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可以汲取"狼性"中的积极成分,在加强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冒险竞争、抱团合作类型的性格之外,还是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性格特质,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性格品质。中国真正需要的一定不是让世界轻视的,也一定不是让世界畏惧的,而是让自己有尊严、让世界尊敬的民族性格,这才会引领中国走上一条持续长久的和平崛起道路。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本质上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是符号。简化字不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繁体字文化的保护不是只有通过全民使用繁体字才能做到。在简体字使用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恢复繁体字,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场繁简之争启发我们要注重对民众进行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4.
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简体标点本的出版,对推动经学史以及整个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其中错误在所难免。针对《春秋左传正义》(简体版)一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分“标点不确”、“校勘不当”和“繁简字问题”三种情形,按先后顺序录出,以就正于该书整理点校人员和其他同好。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家都普遍认为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方块文字,汉字不是音素文字,但汉字表音的方式仍是十分明显的。它用特殊的形式来表现读音,这就是汉字里占80%以上的形声字。汉字这种形声化的取向从甲骨文开始就表现得极为清晰,经金文、篆文、隶书到今天的简化汉字,汉字表音的取向已经发展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部首编纂法源远流长,由最初的文字学表义部首法逐渐演化为辞书学的检字部首法,再改进为偏旁笔画法,而偏旁笔画法又因汉字构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一汉字在不同字书辞书中或被列在不同的部首和笔画之下,呈现出曲折的变化。关于汉字部首编纂法的历史发展,至今缺乏系统的研究,甚至有某些无根之论为人们所习焉不察。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在于理论的深奥与方法上的技巧,而在于对原始文献的几乎穷尽的搜寻与科学的分析。其探讨的价值是,正确展示适应汉字特点的民族化辞书编纂法,有助于各国汉字学界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字典编纂史,提高运用之效。  相似文献   

17.
"二简"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简”废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也有它本身措施不当的原因。“二简”主要来自群众自发的简化字,它的先天的不足,造成了方案的混乱。在总体上,“二简”注意到汉字的工具性,没有认识到它的社会性———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二简”的废止,没有进一步扩大两岸的汉字的差异,有利于书同文。学术界开始打破禁区,对汉字的发展规律作了新的研究,对文字的性质类型有了新的认识,迎来了文字学的复兴和回归,开拓了当代的应用性研究、本体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等文字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集韵》和《类篇》中收录的俗字主要有简省、增繁、偏旁改换、讹变、书写变易、全新创造、借用7种类型。这些俗字反映了汉字系统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我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自身的表义性特点使它能够生动地记录汉民族的文化历史。文章通过对几个与内衣发展有关的汉字进行考释,初步梳理了我国内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易安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对易安词的主要特征却众说不一,甚至曲解.本文考察了易安词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条件,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分析了易安词的六大特征,把其中历代词评家忽略的"女性意识的觉醒"特征作为易安词的魂魄、精髓和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