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上海临时法院和特区法院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公共租界先后设立的司法机构,虽属中国在租界内的司法机关,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法权问题.临时法院只是名义上收回了会审公廨,特区法院收回系列法权,但法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本文从临时法院存在的法权问题出发,探讨临时法院到特区法院的改组交涉,最后对特区法院的法权问题作一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特区法制建设意义的再认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经济特区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随着全国性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如何保持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先发优势,使特区经济发展从“优惠型”向“功能型”转变,全...  相似文献   

3.
由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苏东斌教授主持创作完成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 (以下简称《史略》)一书 ,日前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以特区经济发展史为基本线索 ,结合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 ,从多角度、全方位记录我国各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设立过程、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 ,展示经济特区前景的学术著作。1 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二十几年来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中国有远见地选择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 ,但同时也就面临一个深刻的矛盾 ,即必须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寻求推进改革的动力。改革本身实际上是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深圳为蓝本,就特区审美文化主体的生产、特区审美文化产品的生产、 传括与调节、消费导向等问题,探讨特区审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 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以来,在35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内既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又实行某些特区政策,尤其是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设立和开放第三产业的政策,以及整个浦东开发投入资金数量之大,这些都是80年代广东深圳、福建厦门所不能比拟的。上海浦东这种大开发大开放将给浦东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如何认识群众文化在浦东开发开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七月八日至十二日,广州国际金融学会在深圳召开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国际金融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是学会自去年十一月底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广东、福建、广西、湖南、云南、贵州以及北京、上海和中国银行的代表四十多人,出席了会议。讨论会收到论文资料三十篇。与会代表围绕金融工作如何为加促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中心,就经济特区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区不同银行的地位和作用、特区银行业务经营改革和发展方向,外资银行的引进和管理以及特区货币等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认真的探讨。关于特区银行业务经营改革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多数代表认为,随着特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特区货币发行之后,国家各专业银行将由专一化,向着业务交叉一专多能,最后向多功能或综合性的银行  相似文献   

7.
经济特区处于与港澳市场交接的前沿地区,又是集中引进外资的开放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外引内联各种企业开展业务日趋活跃,市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特区的价格运动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对价格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同时,在特区的经济调节机制上,也必然提出了对市场调节作用应如何估计和对待的问题。正确认  相似文献   

8.
洋浦开发区正式启动前后,国务院、海南省政府及有关学者就从政治经济学和法学上解答了对洋浦开发的一系列疑虑。如果说,昨天的论证、探寻是为迟到的决策补课的话,那么,现在洋浦开发的全面展开已经从实践上向我们提出法治需求。基于此,拙文对洋浦立法的考察和几点建议就是必要的。 (一)洋浦开发区的法律地位以及与海南特区立法之间的关系 洋浦开发区是海南特区中的特区,在海南特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开放程度有其殊异之处。所谓经济特区,首先是指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试验区。在我国实行经济特区政策的同时,还有经济开放地带,就是以某个开放城市为基础,扩大地区、跨越省界、开放经济、发展技术,实行部分特区的政策。除此之外,还有沿海开放城市,即对内对外所起的作用,处于特区之后、经济开放地带之前的地位。通过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地带这几个层  相似文献   

9.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国家对经济特区的具体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收缩性调整;与此同时,认为特区开放不应再依靠优惠政策的观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特区政策理应被逐步调整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无可怀疑的公理和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些做法和想法是否应该坚持?特区政策是否应该逐步进行收缩性调整?根据我们对世界经济特区的了解和我国发展全局的客观需要,感到大有深入思考的必要.我们总的看法是:我国经济特区的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下面就来简单谈谈我们的认识.一、特殊政策:特区的本质特征继续保持和不断强化国家给予特区的特殊政策,这首先是由特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特区的本质特征就是特殊政策.众所周知,我国原先并没有特区.现在被称为特区的地方,1980年以前,都是十分普通的地区.它们之所以能从普遍地区成为经济特区,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赋予这些地区一系列特殊政策,这就是特殊的关税政策,所得税政策,外贸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人员出入境政策,比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等等.这些政策,构成了比较特殊的政策体系,使特区一下子和普通地区区别了开来.没有这些特殊政策,特区就不成其为特区;特殊政策,是特区的生命所在;特殊政策,是特区之所以成为特区的本质特征.当然,使特区成为特区  相似文献   

11.
《南方论刊》2010,(9):I0045-I0046
三十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伴随着特区发展而一步步成长壮大的深圳市气象局,在深圳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得改革风气之先、一路栉风沐雨的深圳气象将继续高举创新、开放的大旗,为深圳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当好千里眼、顺风耳,为深圳新时期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预测风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欠账太多,又有远离出海口、自然环境差等不利因素,必须有大的对外开放措施才能缩小差距。(一)在对外开放层次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在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西部地区至今没有一块特区(包括自由贸易区、经济开放区、保税区等),这既不利于改变对外开放的失衡格局,又不适应当今世界对外开放的潮流,欧美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内陆和落后地区建了许多特区,以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我国为何不能。如果说西安在1300年前成为世界最开放的城市,鼎盛时划出半个城供对外贸易,有1万多外国人长期居住,现在完全有理由和条件使之更加开放。将某一地…  相似文献   

13.
金秋 8月 ,是成熟的季节。 2 5日 ,正是 2 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批准建立经济特区的前一天。此后深圳等几个特区相继诞生。 2 0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 ,在特区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特区事业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沿着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这一主线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未来的特区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为总结特区过去 2 0年走过的历程 ,展望 2 1世纪特区的未来 ,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3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珠岛宾馆会议中心 ,参…  相似文献   

14.
<正> 深圳特区十年来,由原来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的成绩.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116亿多元,比建特区前增长了近200倍,国民生产总值93亿元,人均5000多元.特区社会稳定,精神风貌良好.深圳所以能有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注重加强了特区思想政治工作.特区经验证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特区的建设极端重要,但特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内地的做法,而必须立足特区开放搞活的新形势和复杂社会环境,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摸索新路子.有鉴于此,笔者仅就特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请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后危机时代"、"后牙买加时代"、"后美国时代"、"后改革开放时代"等诸多时代特征相互叠加、同时开启,世界进入新变革时代。本文回顾深圳特区在顺应社会变革中的取得诸多历史成就,分析深圳特区在新变革时代面临着国际利益矛盾迅速转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特区发展新困难等诸多新挑战,提出深圳应加快政府职能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开放策略转变,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和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由"深圳速度"向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的特区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过10年发展,各特区的产业结构已形成初步的格局。其中深圳特区建设最早,划定范围明确,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以工业为主,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的综合性特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较为完整;又由于它在特区经济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成绩和问题都较明显,在各特区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它为典型,旁及其他特区,着重分析如何评价特区产业结构和探讨今后调整途径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副会长周维平和秘书长许隆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新阶段》,是从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提供的论文中选编而成的。该书从实践到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特区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对策。 第一编选编了几位学者对特区建设成就评价的论文,作者充分肯定了特区取得的惊人成就,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特区存在的问题,并中肯地提出了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建议。 第二编主要是探讨特区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文章对什么是外向型经济,如何实现外向型经济,展开了论述。多数作者同意特区是“外向型经济”的提法,并认为资金以外资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一、对特区建设评价应有的观点对特区建设成就的评价,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议论较多地集中于深圳特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关于特区产品以出口为主、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的问题,特区发展贸易的问题和投资效益问题等。在不同意见的讨论中,有的看法趋向一致了,如大家对特区建设的阶段性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对特区初建时期多发展了一些贸易、旅游业也得到较多意见的认可。这说明了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特区建设问题,是有益处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有些意见往往只着眼于特区建设过程中某些具体问题从而推导和论证特区的得失、成败。我以为,在评价特区建设成就上,首先还是要突出特区兴办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发展模式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不仅揭示了由革命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主导的发展路径向开放和流动环境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的转轨,更在非均衡和差异化的区域经济优势发展格局下,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区模式也进而在治理层面向自贸区的国际化和法治化以及先行示范区的社会民生精细化治理方向转型。实践证明,特区发展模式在改革轨迹和开放语境中,已经产生了从经济发展转轨到国家治理转型的助推效应,而且此助推效应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革新可以在发展中内生出与权威规范并存的多样化引导机制,并在技术策略层面建构一核多元且多点分层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从理论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为此,结合几年来办特区的实践,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首先,正确认识经济特区发展的阶段性,可以帮助人们统一在特区问题上的认识,正确评价特区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我国开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是在各种议论中进行的。经过五年多来的实践,那些开始时害怕特区“殖民地化”和“资本主义化”等等的疑虑已基本消除,但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又较多地提出了如何评价特区的既有建设成就问题,并由此也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不少混乱。比如,认为特区现在是内向型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