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意韵美”主要指不显现在和歌表面的需要整体把握的那种朦胧、悠远的韵味。“意韵美”是和歌的灵魂,是读懂和歌的关键所在。日本古典和歌在“意韵美”的表现特色上,主要有通过对唐诗的吸收与借鉴所形成的硬朗的汉诗风格和来源于日本传统审美的“直白描述”及飘散着“一抹哀伤”的忧郁情愫等一些特点,和歌的“意韵美”与日本的特质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日本古典"咏萤歌"所体现的日本民族的"恋"精神以及日本民族独特的"季节感受性"的考察,揭示了日本古典"咏萤歌"与日本和歌美学特质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恋"精神与敏锐的"季节感受性"正是日本和歌文学的独特审美意识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雪花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形态变化万端,任何源流下形成的审美观都可以从这三者中发现美,获得美的感受.日本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日本人的古典审美观也历经了岁月的考验,它一开始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运行轨迹.本文就将从文学这一视角,以和歌俳句为中心来探讨日本的雪月花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诗韵”范畴将古典诗歌的形态建构与生命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揭示出古典诗歌复杂而立体的内部肌理。“诗韵”范畴作为古典诗歌“辞”与“意”辩证统一的审美状态,由外及里地呈现出丰赡的创作思想与设计理念,对当下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式与关注焦点有着重要启示。可以基于设计美学的视角,契合声韵美与意韵美展开考察,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的设计理念与构思原理,总结其对于当下美学建设的意义。古典“诗韵”不仅在设计技巧上具有强大的自洽性,亦拥有着凝萃民族文化心理和生命意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物哀"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素材大都集中在《源氏物语》及其周围文学作品中。《古今和歌集》成书早于《源氏物语》近百年,在该和歌集里,读者同样可以品味出"物哀"思潮,该时期的"物哀",渗透着平安朝时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其孤独之美,也正是和歌细腻而不乏情感的特色之体现。  相似文献   

6.
<古今著闻集>中的"歌德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说话”是一个新的文学作品分类概念,指日本古典文学中讲述和歌功德的故事.分析<古今著闻集>中的"歌德说话”,可以发现这些故事按照和歌的功德大致分为4类:(1)感动天地;(2)感动神佛;(3)使男女修好;(4)转换人的心情.这些功德与日本古代歌人纪贯之论述的和歌的4大作用基本上一致.日本歌论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论.但另一方面,重要的是"歌德说话”如实地反映了日本上古以来的"言灵思想”,一种认为"语言中含有一种咒力”的原始性认识.加上佛教内容的功德故事的传入,才使"歌德说话”的故事成熟、丰满,也使和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具有了神圣化与普遍性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7.
《新撰万叶集》是成书于公元893年的日本和歌集.由于《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其后所附汉诗在内容上并不完全协调一致,所以和歌与汉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中心.要探讨整部《新撰万叶集》和歌与汉诗的关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要详细对比其中的每一首和歌与汉诗.在本文中将对上卷秋部第四首(以下简称"上秋四")和歌与汉诗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音乐创作中,民族化意向构造体现的是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但是,音乐作品的民族意向、曲风动向、情境意向的定位选取以及探索也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必要的步骤,其涉及到除了形象、表象以外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民族音乐中独有的活动结构过程。本次针对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自从日本学者中江兆民用"美学"一词翻译西方的感性学,对"美"字本义的解读就成为比较中国(日本)美学与西方异同的重大问题。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据此似乎可以得出中国美学自其发端期即重视味觉体验的结论,但事实上,味觉成为被"美"描述的对象,至中国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同时,许慎以"羊大"释"美",也是因为对小篆字形的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判。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美"的理解,首先建基于人的视觉经验,主要指人的形貌之美,然后才沿着从美人、美物到美事、美味的路径不断拓展其描述边界。这样,所谓"以甘为美"及由此引发的味觉本源论,并不能反映中国美学的历史实相。味觉真正被纳入"美"的表意体系,是战国至秦汉之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多边贸易体制下日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下,战后日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由双边领域的"规则导向型"谈判向克林顿政府前期的"结果导向型"谈判倾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逐渐转向多边和双边并重的"规则导向型"谈判.多边规则与国际法在日本这一"非诉讼社会"不断内化.WTO成立之后,日本在应对与美贸易摩擦中日益显示出"进攻性法律主义"的特征.上述转变是日本努力成为"正常国家"和"普通国家"并寻求更为平等和独立的对美关系的表现之一,也是战后日美关系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影像文化大潮,强烈冲击着文艺生态,一些传统文艺品种的自下而上受到了严重威胁.20世纪的戏剧就是在大潮冲击中争生存、求发展的戏剧.为些,戏剧界在三个方面展开了探求,首先,重新认识并强化了戏剧的独特性,从而立定了脚跟;其次,重新认识了发展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发展必须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第三,郑重研究了戏剧与观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观众是戏剧的命运之神.认识的新突破,实践的新创造,不仅使戏剧活了下来,并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眸这一百年的春节影像,可以照见这个古老民族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一幅幅影像里得到永存。  相似文献   

13.
"满洲第一〇〇部队"是日本侵华时期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支特种细菌部队,原名关东军军马防疫厂,由关东军总司令部直辖.通过对"满洲第一〇〇部队"的历史沿革、名称变化及出现时间、组织机构、部队人员编制、细菌战活动、毁灭及战后贻害等历史问题的仔细梳理,以使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的形象构建,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名称的确立、价值理念的站位以及完备的组织传播体系在国内迅速赢得民心,在国际上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对外传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变了革命斗争形象,转而在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过程中在国内树立起清廉自律的人民政党形象,在国际上建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形象;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形象建构的新局面,从战略高度进行形象设计,树立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党形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事关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形象问题,通过强化思想建设建构党的执政为民形象,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重塑强党形象.  相似文献   

15.
5月18日下午,我校召开了“庆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百期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省民委副主任木桢,云南日报副总编李维,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田虎青,省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靳昆萍,省教育厅德育处副处长杨国良和我校校长罗开云,副校长和少英、王德强、张桥贵,巡视员普同金,以及在昆高校学报负责人,我校各院、部、处、馆、所负责人,学报全体编辑等近百人。会议由副校长、学报主编、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和少英教授主持。校长、党委副书记、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罗开云教授首先讲话。他简要回顾了学报的发展历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创刊…  相似文献   

16.
刑法第一百条在结构和内涵上都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其与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刑法修正案(八)》虽对本条进行了修改,但并不彻底,是一个半截子的革命。通过对本条内涵的解构分析,从对前科报告者的人格尊重和人权保护的价值立场出发,前科报告的时间应为入伍或就业成功以后,确立不报告和不实报告的后果,旨在更好地实现前科报告和对有前科者及相关单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水方言百年来在音韵结构上的变动主要是元音的高化.从表现形式看,文水方言元音的高化,可以分为高化和高化后的继续高化,继续高化表现为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和后高元音的裂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证了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的准确时间,并简要论述了语文学科名称的百年演变。由此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经过一个世纪对语文学科名称及基本性质的争论,人们逐渐接近语文课程的本质。换言之,从不同时期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称呼和理解来看,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这也展现出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等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百年进程,就是其立足不同时代审势、识势、谋势、造势、用势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逻辑,经由因势而生、据势而成、借势而为、顺势而兴、应势而强、乘势而上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掌控百年发展之势,从根本上讲就是形成和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尤其注重了自身建设和尊重了百姓意愿。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的关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力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1 300年,废止至今,100周年。1 300年间,关于科举制度的是非得失,就有不断的争论并屡停屡兴;废止科举之前数十年间,争论尤为激烈;废止之后,正如人们所说,“盖棺尚未论定”,争论仍在继续,不少国外学者也参加讨论。不过争论的重点同百年前有所不同,从政策层面转移到理论层面,探讨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近20年来,由于自考制度的建立、公务员考试的开展,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这些举措,都能看到科举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对科举制度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从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到许多省市和大学的教育研究或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