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介绍了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的发展历史,探讨了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入世后我国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认为确立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模式,是研究区域科技政策的首要问题,要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为重心的体制创新为前提,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政策,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要坚持确立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一种县级中学封闭式教育是国家合乡并镇的政策下的产物,在校园、师资、政策扶持等有利因素促成下,县级封闭式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城乡分制、政府层级与地区发展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它们的形成、演变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这是制定相关区域发展政策的依据。研究表明,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的内在动因之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以及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是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政府层级对理解地区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的影响,利用不同层级数据分析所揭示出地区差距情况及其构成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县级数据所反映出的地区发展差距构成中,省内差距是主要因素,而省际差异是次要因素。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中国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相互交织的复杂模式,尝试利用多层级的统计数据分析地区差距现象,在促进大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省内发展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2007年四川省177个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考察县级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管辖区域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管辖区域面积三大因素对县级政府规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并确立合理的政府规模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升学问题已经进入政策视域,但受政策制定条件的限制,政策制定前提与政策价值选择之间仍然存在冲突,这将影响随迁子女异地升学问题的解决。对此,需要从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视角审视教育政策及其制定过程。同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政策质量,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呈现由注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由不均衡转向均衡发展、由借鉴国外经验到构建中国体系等特点,但也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政策制定过程不优化、法律体系不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师教育供给结构,优化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健全教师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教师教育政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边界区域既是各级行政区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边界区域利益冲突较多,区域协调难度较大,能否妥善处理好,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边界区域利益冲突的调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的综合性问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以解决边界区域利益冲突,实现边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育政策制定是党和政府的决策系统对已经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采取行动的过程。一项政策的制定,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制定政策的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不同层面,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教育部门与资源配置部门、竞合或利益相关部门之间之所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都有其内在的需要或者说是行为动因,而这些动因不外乎各个部门自身对权力、利益、政绩和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于证据的政策”理念广为欧美发达国家所推崇,根据这一理念制定教育政策在教育领域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证据的政策”理念、证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经验,分析我国在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证据”制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构想,并建议由教育部主导建立全国性的学科教学信息协作网,通过证据分析,及时调整、修订、完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定时期教育的发展可能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更多情况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阶段的一致性。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出发点,从某一个侧面对西部地区进行教育区域的划分,对于制定区域教育政策,了解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异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