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日本“国际化”的讨论,也在走向“国际化”。就是说,不仅是日本人,而且世界众多国家的人,都在关心、议论日本的“国际化”问题。 我以为,日本似应更多地从明治维新以来100多年的历史足迹中,寻求对当今“国际化”思考有所裨益的启示。就日本这100多年充满惊涛骇浪的经历而言,从中不难获取有助于“国际化”思考的十分丰富的启示,笔者不揣冒昧地在此提出5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西方审美文化的绵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概念在西方历史语境中经历了演化过程。斯宾塞最早从创造健康的文明生活角度提出审美文化概念。莫里斯接着从“人民艺术”出发阐释审美文化,让其服务于打破“富豪社会基础”的“社会革命”。盖格尔的“文化风”和利维斯的“文学文化”概念都具备了审美文化内涵。沃尔佩和阿多诺分别对“资产阶级审美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了批判。今日审美文化研究应当注重发掘其历史性与绵延之维,并从当代文化立场作出新的批判和创设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脱亚”到“归亚”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李阁楠80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回归亚洲”的主张。进入90年代后,“归亚”在日本已形成一种思想潮流。实际上,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曾几次出现过“脱亚”和“归亚”的现象。对此,如认真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这几次“...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 90年代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和社会政治经济类出版物都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现象备加关注。在今天的日本 ,不仅科学界 ,而且整个社会范围内都围绕全球化问题展开了非常广泛的讨论。有关此类主题的著作 ,包括严肃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在对这些著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得出结论 ,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确立下来。尽管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正式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出 ,但是对“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全面和详尽的描述已经出现 ,并且在科学界传播开来。根据日本分析家的观点 ,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  相似文献   

5.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1、为了中日友好和繁荣用不着考察古今东西的历史,显然,“税制的好坏”严重地影响其国家的盛衰。“好的税制”指的什么说的,怎样的情况谴责作“苛税”?这个问题暂且不管,总之,假如苛税制拖长,有时会发生制政府于死命的事态。暂时不给税下严格定义。“税的概念”大体理解为人民(国民)的“物质方面公共负担的总称”吧,就是说,假定作这是把税法学上狭义的“税的概念(金戋付给原则)”扩大了的概念。例如,在日本经济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个人所得还很低的当时,在农村曾经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的重整军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在美国占领下,战后日本一度成为非武装的“特殊国家”。然而,这只是历史的一瞬。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日本的“普通国家”化就在美国的操纵下以重新武装的名义开始了。本文仅从日美关系的角度探讨美国占领下日...  相似文献   

8.
一、从经济赶超到“赶超后”:一个原创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在后发展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的实践中,日本不失为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并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绩效。然而,就在日本为自己所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欢心鼓舞的时候,其经济的发展又令人百思不解地陷入了停滞。起初,人们还以为这“只不过在经历一种暂时的周期性衰退”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经济仍然无法摆脱无增长的徘徊状态。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对日本经济大起大落的现实,学术界也表现出了一种茫然和无奈,甚至有学者把日本的这种现象称为“世纪之谜”,并将其归咎于某种“…  相似文献   

9.
地域经济“活性化”即开发搞活地方经济,越来越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课题。三年前笔者曾著文《日本地域经济的“活性化”》,侧重阐述了日本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的特点——面向国际化和指向国民经济生活环境的优化。本文将着重从对大城市一极集中挑战,谋求全国经济发展均衡化的角度加以论述。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就全国来说呈现“雁行形态”,即由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前进的,这是合乎规律的。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1956年开始推行高速增长政策,由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知识分子”一词的概念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一词今天在世界各国的知识世界中与社会主义、集权主义或意识形态等词频繁地合用,而且和这些词一起构成了一组概念模糊的词组。因此,要论及知识分子,大多先从“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定义出发。从日本的情况看,在近代日本,显然也曾有过实质上与西欧的“intellectuals”相应的人。日语里所使用的这个概念若按历史顺序排列,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称呼有:1,学者;2,有学识者;3,有识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韦伯社会学类型的建立,是与他著名的方法论概念“理想类型”的形成一致的,社会学由此找到了属于自己认识现实的独特方法和角度。文章侧重对“理想类型”方法的早期运用“功能性”(实际)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分析了韦伯对“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儒家伦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日“家”的历史考察洛阳外国语学院肖传国中日两国都有“家”这个概念。由于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汉字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又均以同一汉字作标记,所以,二者就具有了同样的外形,这表面上就给人以类同的感觉。但就其深层来说,二者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为反对当时人本主义者利用人的主体性为现存社会作辩护,借用黑格尔“无主体过程”的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展开了结构主义式分析。应当说,阿尔都塞关于历史发展的“结构因果性”判断有其合理性,“历史无主体”思想也有助于我们从共时性的角度理解社会矛盾的多元存在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在唯物史观中,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人通过合目的性的实践创造了包括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在内的社会结构,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消除无产阶级的异化状态。而阿尔都塞的解读模式遮蔽了历史主体——人——的合目的性原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符号化解读唯物史观的外在反思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也被消解得无影无踪了。  相似文献   

14.
回到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时见到“回到乾嘉时代”、“回到马克思”等之类的说法。所谓“回到乾嘉时代”主要是指一种做法、态度、精神、功夫;所谓“回到马克思”主要是指一种观点、立场、方法。我们不能说这些口号不好,而只能说它们无意义。因为它们都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史学问题。历史学要想摆脱困境,关键不是如何回到过去的某种“做法”,或以前的某种“观点”,而是回到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现实。只有回到历史,历史学才能去思考现实。历史作为现实,永远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生活境遇。所以,回到历史也就是走向历史。但走向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未来,这正像回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过去。走向历史,实际上就是更深地返回现实,就是回到现实的更深处,就是从现实的这一种可能走向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序回顾战后日本的历史研究过程,就会发现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产生了一种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恐怕就是重新研究欧洲近代史的倾向增强了。日本战败和紧接着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策被看成是“日本旧制度的崩溃”(高桥幸八郎),促进民主化被当成了当时的课题。因此,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也就成了历史学界关心的问题。六十年代以后,对“近代主义”的批判尖锐起来。这种批判认为,六十年代日本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妇女解放的现实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妇女解放的标准问题,理论界有过许多次论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曾经把“妇女走上社会”、“生产力发达”、“男女平等”等确立为妇女解放的现实标准,同时,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妇女解放的最终标准。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说出了一定的道理,有其特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日本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从个人与集团的角度考察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尚会鹏一、日本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关于“现代化”一词,学者们有种种定义和争论。①从广义上说把“现代化”理解为近代以来出现的世界范围的社会变迁过程或无不当。这个过程源于西欧并...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语境与渊源——文化概念解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疑难,因为文化是一个“多话语”的概念,其意义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条文化定义都是有具体语境的,因此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从其语境和渊源来对文化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6,9(3):129-1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学者滨口惠俊的“间人”概念及其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从研究“人的系统”的角度,提出用“缘人”概念描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作者从认知模式、情感模式、交换模式和主要群型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日本人人际状态的特征,认为“缘人”概念更能表述日本人际关系的神髓,更具有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和与现有理论有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20.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6,7(6):131-142
迄今为止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问题上。关于前者,先行研究多侧重于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而忽略了与在文化渊源上关联很深的亚洲国家的比较,其研究成果对某些人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后者,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非常重视从“风土论”即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的成因,而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略显不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