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商帮”已经超越“广东商帮”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商帮,浙江民营企业家的投资遍布五大洲,“浙江人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据统计, 截至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人左右,若  相似文献   

2.
《科学咨询》2005,(17):46-47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商帮"已经超越"广东商帮"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商帮,浙江民营企业家的投资遍布五大洲,"浙江人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在境外的100多万浙商,约有500万浙江人在国内及世界五大洲创造财富.浙商们在外省甚至外国进行投资,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减轻了浙江省在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压力,其"反哺"更成为了浙江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2,(32):18-18
2012年初,广东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全省推进廉洁城市建设作出部署,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推进廉洁城市建设”纳入今后五年总体规划。日前,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广东省关于推进廉洁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廉洁公正司法、廉洁党员干部队伍、廉洁城市文化、廉洁诚信社会,实现“权力运行廉洁程度显著提升、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崇廉诚信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城市改革发展环境整体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市场化改革、民营经济基础雄厚、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构成"浙江经济"丰富的内涵.最近,另外一个看上去大同小异的概念浮出了水面:"浙江人经济".它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决不亚于"浙江经济".  相似文献   

5.
提到浙江,人们似乎就联想起“民营企业”、“温州模式”、“制度经济”,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字眼似乎已成为浙江的代名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GDP增长率连年位居全国前茅,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12位上升至第4位,浙江经济的两大亮点“民营经济”与“温州模式”被全国各地争相借鉴,浙江经济一路飘“红”,直线上升。特别是较早进行的市场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人多、地少、缺煤、少铁、无油,基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大宗自然资源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廉洁政治的概念,把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国家政治建设的高度,建设廉洁政治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性目标。今后五年是秦皇岛港向"四商合一"的现代化企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作为国有企业要紧紧围绕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目标,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廉洁企业建设,为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北京申奥已经由巨大的悬念成为永远的自豪.“7·13”狂欢之夜也已成为被历史定格的记忆,一切都已尘埃落定,现在该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着手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了。“奥运经济”已经成为迅速走俏的媒体”关键词”,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将“奥运  相似文献   

8.
正深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廉洁从业价值观为核心的廉洁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形成知廉、学廉、崇廉、守廉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风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党风政风,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以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东西湖区委发扬“第二次创业”的精神,在国营农场群中首创了“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建起了国家级的海峡两岸鑫桥高新科技园,使东西湖从武汉市的一个经济弱区,一跃成为经济强区。2000年以来,我区在武汉市区级财政收入中总量排名第一,在湖北省地方财政收入中人均排名第一。东西湖的崛起与发展,来源于区委“一班人”的思想解放,得益于区委“一班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把黔江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定位于“双带战略”, 在城市带农村、工业带农业的方略中,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元化地增加农民收入。四年来,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不少经济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十万”计划发展目标。一、发展现状 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7382万元,  相似文献   

11.
五千只残手     
五千只残手 “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 跳槽,不仅仅是因为待遇 当你看到大街上有一溜钉鞋掌的,一打问保准都操着浙江口音。如果你见到有三五个姑娘穿着相同的衣服,细腰窄肩,挑着茶担,颤悠悠迈着好看的碎步在大街上一字排开,甭问也都是浙江姑娘。当北方人还抱着铁饭碗不放的时候,许多大城市里出现了由私人加工作坊和专卖店组成的“浙江村”。更不要说,浙江的温州领风气之先,居然创造了一种改革开放的“模式”——足见浙江人发达的经济头脑和精明的市场意识。 还有伴随这精明的附加物——吝啬和残酷。 2000年 6月 19日的《羊城晚…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日前率先全面启动的“法治浙江”建设,与党的十六大以来该省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等重大决策,有机构成了浙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法治浙江”,关键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十一五”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时期。我们期待该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努力建设高效的法治政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上海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差距 ,估算了上海实现国际经济中心目标所需的时间 ,并在摒弃了传统的“极化—扩散”理论 ,而采用产业分工和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关系以后认为:(1)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任务将由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共同承担 ,作为全球视野中的大上海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浙江也是建设中的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一部分;(2)浙江和上海之间的资源流动是双向的 ,浙江和上海的经济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心—边缘”、“吸纳—扩散”的关系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3)明确浙江建设制造业大省和国际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发展目标 ,鼓励有条件的浙江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上海的发展资源 ,同时也对上海的发展作出贡献 ,加快浙江、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对于实现该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是具有正面效应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不断壮大,现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11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曾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而在我省浙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在2008年就曾表示,浙江的经济主要依靠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占据了浙江总量的70%以上。但随着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其原有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自身企业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构建适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与文化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由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为人瞩目。目前,浙江已经成为全国第4个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前列。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浙江也面临着“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先天不足”的资源环境禀赋下,排解“成长中的烦恼”,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浙江无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党中央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作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为浙江指…  相似文献   

16.
姜亦华 《领导决策信息》2010,(15):F0004-F0004
浙江早在七年前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制定了2003年至2020年的《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目前已出台40多部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法规文件,建成了1个国家生态县、43个国家生态示范区、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138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低碳浙江已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川烟草行业已走过11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主要经济指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支柱性行业。我省烟草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中,科技进步的强有力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走好“科技兴烟”的路子,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1,(8):14-15
案例背景 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给浙江敲醒警钟。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同年出台《浙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9.
两个多月前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明确表态: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在国家政策相继放开之际,对投资新领域有着天然偏好的浙江民营企业“踊跃”掀起“参军”高潮。  相似文献   

20.
《管理科学文摘》2009,(1):63-63
2008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破困解难,全力促进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又好义快发展。丰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为全省GDP贡献增加。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企业迅猛发展,吸纳就业成效最著。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成为县域经济主要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