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者论述了对精神及其主体进行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社会意识在人们的物质和实践活动中产生、传播和表现的过程。社会的精神生活包括精神财富和精神需求、交往的需要和形式,以及体现这些成分的精神活  相似文献   

2.
肖前等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是目下中国最权威的哲学教科书之一。但该书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定问题上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六个方面:社会存在有两个概念;社会意识有两个视角;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对不上口径;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界限不清楚;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不恰当;社会存在的界定不明确。本文就这六个问题依次作出了考察和评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这样论述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的畸型现象及其成因分析钟镇藩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的比较低级的层次。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群众精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定形、不系统、不稳定等特点。诸如日常意识中的社会知觉、社会...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而言,内涵是明白清晰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是指竖立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的总体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对二者如是关系的确认又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重要特点。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真正理解历史。那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下面,根据国内几本较有影响的哲学原理教材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谈几点粗浅看法。所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非总是保持着平衡和一致。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来源于人类意识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我们知道,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之不持异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序论”中提出“社会意识形态不等于上层建筑,两者系并列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鲁枢元将人类社会存在的模式比做蓬莱仙阁;经济基础是仙阁的台地;国家、政治、军队、法庭、学校等上层建筑是主体建筑;道德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更高的层次;哲学、宗教、艺术则是云霓。将艺术比做云霓,则显得虚无飘渺。栾昌大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指出“文艺就总体而言,有意识形态性,又有超意识形态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与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或精神现象之一”的观点。为了对艺术本质作探讨,本文拟从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现象之一,这样三个层次阐述拙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必然引起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从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开始的。正确认识社会心理的更新,克服落后的社会心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这对于促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起步。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和水平的差异,社会意识具有高低级的两个基本层次。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直接的经验反映,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肤浅的社会意识,包括感情、情绪、愿望、动机、意志、风俗、习惯、成见、信念、自发倾向等。社会意识形式则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等形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的传统解释存在诸多疑点,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定义,对概念外延的划分和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际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多义词,马克思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特指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社会意识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明确这一点,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坚持唯物史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众多的哲学教科书或者首先肯定而又前后矛盾,或者含含糊糊回避问题,这给我们的哲学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即它反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这样,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忽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近几年来在一些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增加了社会心理这一范畴,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 社会心理这一概念表示社会意识的一定阶段。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不过反映的方式、深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社会心理阶段的反映,是较直接的反映形式,高级阶段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  相似文献   

14.
日本老一辈《资本论》研究专家河上肇在《资本论》的解释和宣传上曾经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在他1932年1月出版的《资本论入门》一书中,却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他写道:“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由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存在反映于他们的意识而产生的”。“商品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是反映其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论”后来传入我国,流传至今,目前仍然是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翻开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资本论》解说,其中绝大多数都坚持类似的观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几乎集中全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工作者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竟然把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经济范畴都划进宗教迷信的“拜物教”条目中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是近代长沙社会转型时期,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初长沙的主力报是《大公报》,因此它是我们探寻当时长沙社会生活的主要资料。通过对当时《大公报》广告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长沙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生活内容,各种社会意识,教育,慈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呈现出一派新旧交替的气象。重新审视这些精彩纷呈的广告现象,可以为长沙近代史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为史学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无疑是关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唯物主义概括。但还存在着如何对它进行科学理解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社会生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们延用了几十年,可是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人对它作界定和诠释。刘佩弦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写道:社会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总称。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李士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也写道:社会生活是“人们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 相互缠绕的怪圈:被设定的难题 在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它是一个被设定的难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总和,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而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是每一个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同志都清楚不过的。如果把科学作为生产力,岂不混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限?进而言之,如果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科学当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你又同时承认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从逻辑的传递关系中又岂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又回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老路上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岂不被抽掉了基石?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费斯·波普康在《爆米花报告》一文中论述了21世纪的生活形态和消费趋势;近来,波普康又在《研究》一书中预测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趋势。拜金主义由于世纪末金钱魅力势不可挡,到了21世纪,“渴望快速发财”的念头将会膨胀到另一波高峰,“重视自己私利”或许来自社会的更大压力满足社会既定价值观的衡量和比较。强烈的拜金主义将主宰人们新世纪的生活形态。精神需求随着新世纪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进行一些活动舒缓情绪,于是人们开始玩过瘾又不真正冒险的刺激:旅游、接触虚拟现实、攀岩等。在21世纪,白手…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治心理,是指阶级社会中的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对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够深刻的、处于浑沌状态、尚未上升为理论化的社会意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等.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及其过程的认识.社会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可区分为具有明显差别的两个基本层次:包括政治心理在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中国现代文学所共有的“启蒙”性,即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在郁达夫生活的时期,他的小说表现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流向的“前浪”。具有超前的属性。因此,郁达夫小说对于少数首先觉醒的人们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对话,对于不觉醒的人们就产生了一种阻抗。本文仅就此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