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作“成因探”之前,需要对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基本特色作一勾勒。笔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演进轨迹探》一文中认为:在人物心理构成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认识、情感、意志三种活动过程均有所描写,并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的认识、意志活动过程一般以单向性发展为主,由此构成的心理冲突则较为平缓。认识活动多处于感性阶段,但以认识、意志为主构成的谋略心理则具有较强的认识性、逻辑性,有助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构成的另一方面——情感过程随着情节的展开,相对来说,有较多的起伏变化。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方法方面,直接与间接,静态与动态的描写手法交相辉映,但仍以可构成情节的因素(如神态、动作及细节、情境等)进行间接表现为主;直接的心理描写多系描述型,并常使静态心理动态化,较少理性的剖析。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刻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种描写形式直接、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足可傲视其它诸多艺术样式的一大特长.于此.中国古代小说蹒跚地走过了自已独特的历程.本文拟对这一发展演进历程作一鸟瞰考察,以抛砖引玉.一、《庄子》至唐传奇:基本格局与特色的奠定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与间接的两种.前者常是静态的,包括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分析,人物内心独白,等等;后者则常是动态的,即利用人物的动作、神态、典型细节及其情境、氛围等外在因素形象地折射出人物的内心境态.应该说,这两种心理描写手法均贯穿中国古代小说的始终.其发端可追溯到与小说有血缘关系的《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足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不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描写吗?诚然,这类心理描写很简单,且不以塑造形象为目的,但却为后代的小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4.
丁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自一九二七年步入文坛,迄今已创作了四十多个短篇小说、三个中篇小说和三个长篇小说。她的全部小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大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于艺术独创性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她的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而与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她又擅长对人物内心世界作细腻深入的剖析,形成了她心理写实小说的独特样式。近年来,一些研究丁玲作品的文章,都对这方面有所称道。但是丁玲小说为什么特别注重心理描写,她在心理描写上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等等,却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拟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和同志们。一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是丁玲小说贯串始终的突出追求。任何一个小说作家,如果不想生产平庸  相似文献   

5.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琐事等,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深度。依据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影响最为频繁的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理论,审视其短篇小说集《逃离》,可见其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生活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女性追寻自我的深层精神需求。而门罗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正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刻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隽永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主要以人物言行及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歧路灯>则突破了这一传统,采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等直接的心理描摹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刻画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变化及成长历程,在一些转变型人物的描写上显示了它突出的艺术功力,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艺术上的成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小说创作的真正难点是人物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从总体上说,是处在"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塑造出一批各类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由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性格小说、情感小说、心理小说。其中,性格小说是主体,也是最有成绩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书写知识分子、塑造其形象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人物语言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型世言》是明末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之一。其人物语言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主要表现为作者能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情态、勾画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并运用方言俗语及多种修辞手法造成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水墨画和音乐抒情曲般的阅读效果,造就了张洁小说特有的人性内涵和精神深度.张洁的艺术选择与新时期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是受外国小说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她独特的精神个性相适应的.张洁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书写的力量感.  相似文献   

10.
小说《同命人审案》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错位、回避、共鸣。错位,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制造主角和配角的错位,从而把处于边缘地带者拉到作品的中心地带;回避,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回避对女性痛苦经历的描写,但却通过有效的技巧,把这种痛苦的经历暗示出来;共鸣,是指作者以人物的心理共鸣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创业史》的评价,我们应该像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样,不能因为作品的思想局限而否定它的艺术成就;在人物描写方面,《创业史》主要采用心理描写,而不是像赵树理那样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多彩的农民意识世界;在结构形态方面,《创业史》不是通过描写某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来表现主题的"时间"小说,而是通过描绘同一时空下几组人物思想意识的交锋来表现主题的"空间"小说,展现出了一个开阔的农民生活空间,开拓了"宏大叙事"的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甘丽娟 《齐鲁学刊》2006,(5):109-112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人物心理世界的审美结构──兼论小说在影视时代的审美优势陈文忠中外小说史显示:欧洲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不断深化人物内心世界刻划的历程;同样,五四以来,我国小说艺术的现代化,也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密切联系。然而,文学人物心理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小说属于现代心理小说,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人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活动,努力让艺术描写的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之中。由于人的潜意识的流向飘忽不定,根据人物的潜意识作为主轴线而展开的意识流小说当然也会随之变幻莫测,令不少读者感到扑朔迷离眼花缭乱,认为意识流小说晦涩深奥。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之一。本文就维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篇短篇小说《星期一或者星期二》来分析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章回小说比较而言,<红楼梦>中的直白式心理描写较多,然而在经史教育的产物--"实录"观念的指导下,曹雪芹对直白式心理描写仍心存顾虑,而多以人物外在言行来间接暗示人物心理,因而相对于<红楼梦>这一人物众多、篇幅宏大的长篇巨制来说,非情节性的直白式心理描写仍显得十分不足.这种以言行来暗示人物心理的间接心理描写方式,虽然可以因其含蓄蕴藉而给读者提供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但是直白式心理描写的缺失,也使读者无从直接获知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而只能通过人物言行的暗示来作出种种揣测,从而造成对人物形象解读的差异;同时,缺少直接心理流程的描写,也影响到对人物性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对物候的描写往往受到文学传统惯例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在描写物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或悲剧体验时,就深受古代文学中早已形成的伤春悲秋传统的影响,并且那些脱胎于民间说唱的小说,还受口头叙事文学惯例的支配,喜欢以程式化的韵文、套语等来描写物候.因此,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物候描写,应考虑到文学传统惯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否则就会对某些不合时令的描写产生误读或曲解.  相似文献   

17.
小说《儒林外史》把德行置于品评人物的首位,但性情描写却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对马二先生游西湖与杜慎卿游南京的描写所形成的二人性情的鲜明对比,表明作者极力通过对性情的描写烘托主题的用意。  相似文献   

18.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19.
李小杰 《理论界》2009,(7):121-124
对于高晓声的评论,一般认为他是描写当代农村的高手,又或是继承了鲁迅批判社会的笔触.不过如果纵观高晓声的全部作品,就显得不够中肯.其实高晓声的小说根据其迥异的风格可略分为两类:除<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这些典型现实主义小说外,他还创作了具有<山中>、<鱼钩>、 <绳子>、 <钱包>、<飞磨>、 <心监>等现代意识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才是他文艺理想的真正的体现,而这恰恰是高晓声小说研究者一直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份现代意识,高晓声的小说才会从写实描写农村的生活转而描写人物,从描写人物转向深入人物灵魂和处境,故他不仅农村小说卓有成就,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呈现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这篇论文试图从他的文艺思想和作品来研究他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