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2.
楚地和楚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永贞革新"被贬楚地的刘禹锡在他贬谪诗的创作中受楚地敬巫祝、日火崇拜等风俗影响,其诗显现出新的光芒色彩;对楚地的古迹风物这类人文意象的描写,使其诗有了深刻的内涵;对楚地风雨四季这类自然意象的描绘,使其诗有了更多的灵动气息。不幸的遭际却让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客观上是因为佛教已发展到了与儒、道鼎立而三的兴盛时期,身处其时的刘禹锡幼时就与诗僧有过融洽的师生关系;从主观上看,遭受了种种打击后,他愿意接近佛教。僧人成了沟通刘禹锡与佛教的桥梁。刘禹锡与佛教是相融的;他的人生观受佛教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从诗禅相通的观点出发,他对禅宗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表示认同;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有目的地容忍了佛教的欺骗性。刘禹锡与佛教又是冰炭不容的,体现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刘禹锡唯物主义的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 ,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 ,而且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其诗中所含的哲理较一般的诗人丰富得多。主要体现在两种类别中 :一、以发展的新陈代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以唯物的客观的眼光看待人事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的个性虽然孤傲、倔强、坦荡,但23年的漫长贬谪生涯,对于他的打击毕竟过于沉重,因此,当其面临严酷的生命磨难时,他运用了多种心理调节机制来维持心理平衡。这些心理调节机制与其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系。探讨这种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推进对刘禹锡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亦且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探寻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心理规律,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宗宋特色;指出其在诗歌题材方面,学习宋诗的取材广泛,将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都写入诗中,从而“化俗为雅”;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学习宋诗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史书、文献对刘禹锡生平、事迹及相关记载 ,对中唐著名政治家刘禹锡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创作的政治讽刺诗进行总体新探和发掘 ,指出贬谪生活对其心灵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其诗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他在贬谪中心灵和写作才情受到巨大磨砺 ,在困境中爱国与忧民并存 ,嘲笑、自我排解和宽慰俱有 ,实现了人生困厄中的执著与超越 ,其诗在意象和意蕴上卓越不凡 ,在文化人格上有很高的美学境界 ,气势磅礴 ,豪迈奔放 ,境界阔大 ,无愧“诗豪”之誉 ,有很强的增殖性和生长性 ,是唐代南贬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其政治讽刺诗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后世诗歌创作及诗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多有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刘禹锡从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始任屯田员外郎,到文宗大和元年继任主客郎中,其间跨度达二十三年之久,这在唐代郎官中极其罕见,甚至对后期的郎官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刘禹锡三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京城任职与刺史外放,对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郎官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较为密切。具体而言,表现在诗歌中的郎官意识非常明显,其中的刘郎意象在中唐成为郎官的代名词,并在文士中流传广泛。郎官期间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郎官悠闲精致的生活,游园与宴饮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诗歌酬唱则成为其任职郎官期间的主要创作形式,在唱和形式和诗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新变,从而掀起了中唐唱和诗创作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9.
李奎报的晚年诗歌创作,无论是其诗意、诗语,还是诗体、诗律,都深受白居易为人为诗的影响。在李奎报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完整地遗存了白居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0.
薛能诗歌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能口头上对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作出尖刻的评论,但在实际诗歌创作中却自觉地向这些“前辈名家”学习。其诗歌渊源复杂,在诗歌思想、风格上受李白、杜甫、陶渊明影响最大;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受白居易、刘禹锡影响最深;在诗歌创作态度、艺术技巧上颇受贾岛等影响较深。最终形成豪健和英逸并存的诗歌风格,但未能超越这些“前辈名家”。  相似文献   

11.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12.
论曹植的怨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述的“怨妇诗”是指曹植的诗歌创作中以“怨女”、“思妇”、“弃妇”为题材的一类诗。曹植的这类“怨妇诗”的创作,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又具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曹植“怨妇诗”的鲜明特点,使他的“怨妇诗”产生了它所特有的审美价值,从而促成了政治抒情诗与“怨妇诗”的合流。然而,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其诗歌创作中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体兼备.冯至的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均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抒情诗与哲理诗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叙事诗兼具文化、思想与审美的多重意义.冯至的诗歌创作既开拓了现代中国诗歌王国之疆域,又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苑诗歌之花的品类.  相似文献   

14.
在"天机"和"自得"两种哲学思想的交互影响下,庄昶在诗歌理论中形成了"天机自得"的核心诗论.他将"天机之境"作为其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也就意味着他要求在诗歌创作中将天理的表述作为其创作的核心.同时因为"天机"中包孕着自然的含义,所以他在强调天理的同时也并不排斥诗歌中对自然的描摹.他把"自得"作为诗歌通向"天机之境"的有效手段和验证诗歌是否达到这种境界的基本方式,这就意味着他重视诗歌创作中主体性情的介入.总之,他"天机自得"的诗论要求在诗歌创作中将天理、自然及自我情性三者巧妙地融合为一,从而达到"天机之境".在"天机自得"诗歌理论的影响下,庄昶创作了大量理学诗,这些理学诗既有哲学思想的玄妙,又具有诗人情性和艺术美感,摆脱了传统理学诗"语录体"和打油诗的弊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明代弘治、成化年间诗坛重要的一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薛涛工诗词 ,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唱和 ,其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17.
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院成’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现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是如此,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如此。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对诗歌形象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又怎能沉浸…  相似文献   

18.
类比思维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作文构思中它以某种观念和意象为中介,把两个相类似的观念、情节、意象相类比而实现它的作用。比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以被谪官吏的愤懑为中介,把刘禹锡、自居易等被贬官吏与沉舟、病树相类比,完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构思。而学生作文的要求多种多样。类比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构思中也是丰富多样的。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20.
前人论及李清照作品大多以其词作为主进行论述,少有论及其诗者。而清照诗歌创作的全面了解,对整体把握清照的思想和创作主张又有着甚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李清照的诗歌创作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