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渤海与日本交聘中“高丽国”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与日本建立交聘关系及其努力保持和发展与日本的交聘关系 ,是出于渤海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求。在交聘中 ,渤海统治者的某些做法使日本一度产生渤海是高句丽的后继国的误解 ,日本出于自身利益曾在一段时期内改称渤海为“高丽”。事实上 ,渤海从未明确表示过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国 ,所谓“渤海对高句丽的继承意识”也是一种主观臆想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2.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靺鞨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学术界,凡研究渤海史者,几乎无不涉及渤海国的民族问题。何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或研究渤海王室的民族成分,等等,然而几乎每个问题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渤海是国名并非民族名在研究渤海史的学界,长期存在着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在渤海国的发展史中,曾形成了一个“渤海族”。早在三十年代,我国近代渤海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黻先生就曾用过“渤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东亚医疗观念中,特定地域的“风土”(自然地理与风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对渤海国的风土与疾病都形成了独特的认识。通过对日本史料记载的永忠通信以及遣渤海使所配备药剂清单的梳理与分析可见,入唐学问僧永忠根据亲身见闻在其通信中提到的“土地极寒,不宜水田”是当时日本人对渤海国风土的基本认识,而因“不伏水土”所造成的呕吐下痢、瘟疫毒气及疮肿等则被认为是日本遣渤海使团在渤海国最易罹患的疾病。其中,又以霍乱与瘟疫最为突出,甚至被日本人视为渤海国的“风土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渤海国与日本在“风土”上的显著差异,加剧了遣渤海使团罹患霍乱与瘟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由粟末靺鞨建立,是与唐朝确立了臣属关系的我国古代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当时渤海能从形势复杂的东亚地区取得“海东盛国”之成就,离不开与唐的密切接触.渤海国从建国初便开始向唐派遣学生学习先进的文物典章,积极推行“唐化”政策,从而逐渐摆脱了民族部落和奴隶制的原有特征,发展至以儒家经典为治国理念的区域强国.因此,对渤海国“唐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渤海学生在唐学习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就成为深入研究渤海国存亡历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史长达200年,其间文化交流是一项主要内容。渤海使节与日本诗人的赋诗唱和,不仅表现了当时渤海和日本的文学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盛唐文化对渤、日文化的影响。渤海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7.
略述大钦茂及其统治下的渤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钦茂是我国唐代渤海政权十五世王中的第三代王。尽管古文献中对大钦茂的政绩,仅作了只言片语地记载,但从大钦茂执政期间渤海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中,仍可看到大钦茂在渤海历史中的承先启后作用。对大钦茂统治时期渤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加以研究,也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海东盛国”的出现,亦属历史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8.
王成国 《北方论丛》2005,(4):96-100
唐代渤海国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还有高、张、杨、窦、乌、李等右姓,以及几与汉族姓氏相通的所谓庶姓.从渤海民族姓氏构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个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汉化后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渤海灭亡后,其民族原有文化特征已经显现不出来了,完全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通过海洋区域环境管理立法来解决渤海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了现有海洋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涉及海洋区域环境管理相关内容,从立法主体和"立法道路"两方面,对渤海区域环境管理立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建立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组织"、"制定渤海区域环境保护基本计划"、"创设沿渤海区域环境保护专家会议"、"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定多种主体参与渤海区域环境管理的权利、义务"等渤海区域环境管理立法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0.
李朝后期,朝鲜学者对渤海国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将其纳入到朝鲜史体系中去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是实学派学者柳得恭和丁若庸。柳得恭的《渤海考》首创“南北国论”,但缺乏属于自己的具体的研究成果。丁若庸主要在渤海的地理问题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努力,形成了朝鲜关于渤海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1.
公元926年,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把大批渤海民众迁往其内地东京、上京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渤海民众陆续迁往朝鲜半岛。对于迁往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的族属、族源以及他们与王氏高丽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渤海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中国地方政权与国外政权的关系;渤海国灭亡后,迁到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王氏高丽王朝与其附属民众的关系;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属于不同民族,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与日本具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物产丰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这些是其对日本交往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渤海进行了长期的对日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渤海对日本的交往,影响了东北亚战略格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产业转型面临发展瓶颈。在国际金融危机、大陆区域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台商投资开始向环渤海经济区转移,环渤海地区必须抓住机遇,立足互补,优化结构,提升渤-台两地产业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塑造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北省有着环渤海、环京津的优越区位优势,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带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消除目前区域内行政区划、旅游资源同质性及旅游开发接待体系等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旅游合作平台、构建便捷旅游区、塑造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特色资源带、扶持跨区域旅游企业、学术科技合作等方面实现区域内旅游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刘强 《河北学刊》2006,26(3):206-208
本文以区域经济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立足点,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重点分析了国家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河北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教育功能。以渤海大学为例,以校园文化及其主要实现途径为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北景县古称"渤海蓧县",封氏世代以此为郡望,至南北朝时期,博通经史、尤精法律的封氏家族,成为北朝最负盛名的律学世家.封氏子弟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以他们的家传律学影响着北朝法制建设的走向,为中国儒法合流、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定型奠定了基础.但作为两汉以来律学世家的传承者,至此也成为最后的绝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