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2.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问题,近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历史原因、各民族融合的具体经历以及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撰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年来,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和近人论著时,总感到在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的研究上意犹未尽,有几个从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引出的理论问题,一直萦绕于怀。 一、从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民族融合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秦代以前居住着西瓯、骆越两个族体,秦军攻略岭南后,大批中原地区移民纷纷南下定居岭南。封建统治者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岭南地区越人渐渐受到同化,未受同化的部分演变为乌浒、俚、僚、蛮等族体,与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有渊源关系。岭南地区“汉越杂居”的局面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文化接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促进民族融合";尊重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历史上不可能有"民族融合";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灵州会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件.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出发到达灵州(今宁夏境内)会见了众多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使者,并在漠北地区设立了“六府七州”,推行郡县制度,将其纳入大唐的行政区划管理,在血缘、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框架下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民族同化涉及理论和现实,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曾在这个问题上犯过错误,吃过大亏,所以多年来为人们所竭力回避,以至于理论界现在一般也不多提民族同化了(因其太刺激民族感情,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同志对此格外反感),而代之以“民族融合”这个词。诚然,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进一步繁荣发展时期,根本不存在民族同化、民族消亡问题。但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毛主蓆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发展是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和许多其它民族一样,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而且每一次融合,都使汉族出现一个新的发展。这种融合在不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民族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现在远未发展到那样的阶段,因此,民族问题会长期存在.文中以苏联为例,当年苏联过早强调“民族融合”而忽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民族融合”思想,成了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民族政策虽有瑕疵,但整体上应该肯定,但有些自己不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学者,却极力倡导民族问题“去政治化”“非政治化”,提出要制定“第二代民族政策”,要“从制度上引导族际通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融一体”.本文认为,那种试图对我国现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颠覆性评价,甚至不惜要将其推倒重来的思路,无疑极具破坏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失去自己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包括依靠暴力或强权的强迫同化和在长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的自然同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具体的例证.先进民族同化后进民族是民族同化的基本规律,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现象.民族融合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也指一些民族自然形成为一体的普遍历史现象.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存在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以华夏--汉民族为主体不断融合其他各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民族之一的奚族,在历史上活动了近千年之久,元朝以后就消声匿迹,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出现于史册了,这是奚族融合于其他民族的结果。入金以后,虽然奚族的政治地位下降,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金代同样是奚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由于经过这个阶段的民族迁徒、杂居与相互影响、同化,奚族才能在元朝完成民族融合的全过程。可惜史学界对此尚少具体论述。我们不揣浅陋,试图从奚族在金代的地位、地理分布、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变化,论证奚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这对于研究奚族整个的历史发展,以及金代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或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族群"与"民族"一样,很难进行准确定义.但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该如何认识、如何评价的重大问题.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将民族问题"政治化"或"去政治化",都是一种国家支配的"政治"的行为,故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中做不到,也不能这样做.根据中国的的具体国情,搭建民族政策平台来解决民族问题是无法绕过的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提法值得反思,中国古代实际存在着的主要现象是"非强制同化"或"隐性的强制同化".所谓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打断了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融合进程"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民族交融不是民族融合,也不是民族消亡,更不是民族同化。它是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现有的民族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民族研究,从民族识别工作开始,基本上都是以单个民族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但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在长期以来,就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甚至在民族融合或同化方面,也都是十分密切的。所以说在单个民族研究的基开展区域性的民族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地区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可以把民族研究深入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对我们了解古代民族关系是大有裨益的,尤其可以对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主要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这一“永恒的历史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相互的,由来已久的。文化上的互相  相似文献   

15.
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之间的相互同化与民族内部成员的彼此认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民族现象。前者与民族一体化、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乃至因民族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民族问题密不可分;而后者则和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乃至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民族立法密切相关。民族同化与民族认同之间不仅有联系,还有区别,有时甚至是相互背离的。同化与认同的不协调、不同步甚至相背离,是导致民族问题相互矛盾又并行不悖的症结所在,充分反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时至今日,儒学始终发挥着它的政治功用。在民族关系领域,儒学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地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特性。儒学在促成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发展了自身。  相似文献   

17.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民族灭亡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未来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必将通过民族融合的途径而自行消亡。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未来的一定发展阶段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个历史阶段。目前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是民族发展和繁  相似文献   

18.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关于民族的历史过程的学说。在我国,由于民族融合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从而长期以来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禁区。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学术界关于民族融合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并不断深化,基本接近于恢复民族融合理论的真实面目。民族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现状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关于民族融合理论的探讨中,《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发挥了阵地的作用。它在1988年第2期、第4期、1989年第1期先后连续发表了一组(4篇)有关民族融合理论的文章,如蔡运国同志的《社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长期以来,“汉化”与“同化”在民族关系研究领域一直是敏感的用语。有些西方人类学家出于一种所谓的“公平道德感”(fairness and moral indigration)反对使用“同化”一辞。我国学术界也曾为此有过讨论。本文倾向于把“同化”作为这样一种意义使用,即:不同民族在共同生息、交往中所导致的文化趋同现象。在两个人口差异悬殊的族体交往过程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在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拟抒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中的“主流”概念,不是通常所说的“主要的”或“大多数”的意思,而是对民族关系最一般的抽象,它舍弃了那些常见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特指那些在民族关系的各个方面一贯起制约作用的本质内容。这种本质内容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内在规定性,它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各种特征和特性的有机的稳定的联系系统。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