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新孤立主义”述评李明祥“新孤立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在美国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鼓吹“美国优先论”,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孤立派”战略分析家、共和党保守派帕特里克·布坎南。“新孤立主义”自产生后已经并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冷战后时代美国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被称为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制度经济学虽然现在缺乏本学派实践家的队伍以及精确解释的学说,但在美国经济学界内仍旧保持着它的地位。它最近的贡献是洛山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业关系研究所主持下的五篇学术讲演。第一篇论文提供了历史背景;中间的三篇“重新考察”了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的贡献;最后一篇论文就制度学派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进行评价。美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约瑟夫·道夫曼(Joseph Dorfman)教授再度为制  相似文献   

4.
实在主义学派是美国经济人类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与“形式主义学派”之间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乔治·多尔顿是现代实在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运用实在主义理论方法在经济人类学领域中作了广泛的探索 ,试图建立起一种极为重视发展研究的、广义的实在主义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5.
“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效应”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效应”理论评述韩立民1“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的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ex)等人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是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6.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独立后,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曾产生过一种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思潮。它对美国外交发生过重大影响。在美国的外交史上,孤立主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问题,人们说法不一。关于它的起源、含义和本质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在美国史学界也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学者甚至对美国历史上是  相似文献   

7.
乔治·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独立战争、制定1787年宪法、完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乔治·华盛顿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课题,因而有必要对众多论述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1944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史学界把此事称之为“史迪威事件”。这一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探讨剖析这一事件的成因,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国内史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史蒋之间的个性冲突,特别是归之于史迪威的个人性格。二、史  相似文献   

9.
埃里希·弗罗姆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世界他被誉为“给新社会的建立奠定精神基础的先知”。弗罗姆是在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对自由的恐惧》(又译《逃避自由》)一书中确定了自己后来的研究方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社会学学派,自我标榜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思想观点完全统一的流派,而是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麦·霍克海默尔(1895——1973)、特·维·阿多诺(1903——1969)、赫·马尔库塞(1898——1979)、埃·弗罗姆(1900——)、阿·施密特(1930——)、奥·内格特(1930——)、阿·韦默尔(1933——)、于·哈贝马斯(1929——)。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德国主要思想家之一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尚未最终确定。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韦伯逐步离开了同政治经济学中的德国历史学派——他自认为是“这一学派的信徒”——接近的立场,成了一位归根到底把历史科学和社会学的联系看作次要问题的社会学家。但对韦伯的观点演变的各个阶段及其划分人们有  相似文献   

12.
二次大战后期,以约翰·谢伟斯、约翰·戴维斯和约翰·文森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在华外交官,积极参与了美国和国、共三方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他们在华的这一系列活动,国内外史学界历来存有两种载然不同的评价。美国官方以及对新中国抱有敌视态度的美国史学家,几乎“无可争议”地认为:美国官方的战时对华政策,遭到了一批“中国通”的积极反对和暗中破坏。“他们发自中国的函电中的意见,被国务院作为真理加以接受。因此,这些职业外交官带有偏见的言论起到了在这关键时刻逆转历史车轮和改变美国远东政策方向的作用”。上述谢伟斯等三人被指责为“丢掉了中国的三个约翰。”而国内学者则一般倾向认为,尽管这批“中国通”站在现实主义立场,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友好同情态度,但他们的建议遭到了美国官方的否定,在美国对华决策中没有发挥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归纳谢伟斯的决策建议,从美国对中共政策形成过程和影响外交决策的外交文化积累角度,对这批“中国通”的历史作用作一重新评价,希望能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弗雷德里克·J.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61——1932年)是美国“中西部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个写作较少、但对美国史学影响很大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一生中,写了总共不超过卅篇论文,其中有些收集在《美国历史的边疆问题》一  相似文献   

14.
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著名学者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政治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著有《权力与相互依赖》(1 977,1 989,2 0 0 1 ,合著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2 0 0 0 )、《美国霸权的悖论》(2 0 0 2 )等 ,他提出的“软权力”理论引起全球关注。本文载于美国哈佛国际评论杂志 2 0 0 3年冬季号 (HARVARDINTERNATIONALREVIEW·Winter 2 0 0 3 )“美国望”栏目 (PERSPECTIVESONTHEUNITEDSTATES) ,系该杂志资深编辑西恩·克瑞翰和塞比·拉尔曼对约瑟夫·奈的访谈 ,题为“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ThePowerofPersuasion—DualComponentsofUSLeadership)。访谈中 ,奈联系近年来“软权力”和“硬权力”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角色定位 ,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举措的回应对美国对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对其“软权力”理论再次作了精要论述。访谈主要内容如下。(以下▲代表编辑 ,●代表约瑟夫·奈 )  相似文献   

15.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种多样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思潮,它们渗透到美国的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代美国政治思潮实际上是指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特别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在美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第32任总统,开创了“新政自由主义”时代,并在“新政”后的半个世纪中,一直居于美政治舞台的中心。1980年大选,共和党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罗纳德·里…  相似文献   

17.
孤立主义是美国对外关系政策中一种传统观念,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外交上,以“不缔结纠缠不清的联盟”“不介入欧洲事务”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为其根本宗旨。这种观念在美国历史上衍生、兴衰,曾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尤甚,是美国外交政策大转折中的一个重要插曲。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之所以盛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从历史上看,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从开山鼻祖华盛顿起,一直延续到了当代,这一思潮虽  相似文献   

18.
哈里·L·霍普金斯(Hopkis·HarryLIoyd)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新政派”人物,也是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行反法西斯政策的得力助手。1890年8月17日,他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的苏城。1912年毕业于格林尼尔学院,在那里他以一个“精明的校园政治家而出名”。1913年,霍普金斯来到纽约福利中心,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社会福利救济工作。1928年,他结识了富兰克林·罗斯福。  相似文献   

19.
1922年8月下旬,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倡议下,中共中央于杭州西湖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决定了以“党内合作”形式实现国共合作的方针,这一史实已为众所周知。但是,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者道夫·宾(Dov·Bing)则提出了1922年4月“第一次杭州中央全会”说,而把中共中央8月会议称之为“第二次杭州中央全会”,道夫·宾的说法不仅在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者们中间产生了争论,而且引起了国内史学界的兴趣和关注。事实上道夫·宾的这一提法既缺乏足够的证据,而其论述也多自相矛盾之处。第一次杭州中央全会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探讨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 ,就典型例证分析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名·字·号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古代著名人物“姓名”的真正含意 (寓名 ) ,从而激励青年为国家、民族献身事业 ,建树名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