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是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创新哲学,这是其与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管理观的根本区别,也是后现代管理时代降临的重要标志。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论、谋求主动和适应的组织论以及现实化的人本管理,不仅反映着知识管理的三大本质要求,而且也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哲学"已成为了当代十分流行的一个话题.对于它的语义在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中就已显现.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尼采等人的思想,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体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理性是种霸权,主体根本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构和假设.后现代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开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域来解读艾丽斯·沃克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体建构思想,可以看出,沃克的理论是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主体建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沃克也认为女性身体救赎是女性主体意识复苏的基础、女性掌握话语权是女性成为主体的关键,但沃克并不认为女性成为言说主体是女性主体建构道路的终端,而是发展了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言说自由无法保证女性主体性的实现,女性必先成为经济主体继而才能取得主体地位;其次,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应超越种族和性别的界限,发展人道主义,通过种族和性别和谐巩固女性主体性;再次,主体作为有意念的个体,还需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成为精神主体。沃克认为,只有实现这三方面的建构.女性主体身份的重构才能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解构和“处决”了现代主体这一社会的至高无上的建构中心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流落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本文在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的发展历史后,对此倾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这样一个被称为“后现代”的社会环境下,诸多偶然性的外在因素都有可能发展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本质性的和决定性的构建因素。如何客观面对“自我”与“他者”,正确地内省“主体意识”的差异性——将“主体意识”的构建问题变为一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发展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的讨论,不断以各种话语方式延续和深化着。对这一讨论的历程及理论分歧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到,这场讨论既充分展现了各种理论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同时也凸显了这一理论命题本身复杂的历史内涵与巨大的理论张力。在当今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下与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坚守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价值立场,重建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历史性、政治性以及多元化等特征使得它必须冲出形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桎梏,才能实现其对一统化和有限的封闭的知识的质疑与颠覆。要达到这一目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琴认为语境化(contextualizing)是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哈琴从两个层次上定义后现代主义中的语境化。一是将艺术与理论置放于表达行为之内;二是将二者置放于这一行为隐含的更广泛的历史、社会和政治(以及互文)语境中。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想表现的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实际上是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宏大思维空间表现出来的。方法论渗透在整个后现代理论之中。后现代的思想倾向共同隐含着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现代宗教学理论视角分析老子的“道”世界观。发现“道”表征了至上神的非人格化趋向;它本身具有泛活力主义和泛体验主义的特征;它采用诱导的方式来创造世界秩序。“道”的后现代品格对于破除一元神的狭隘偏执,提倡民族平等、博爱、互相尊重有现实性价值,也为现代宗教论证恶与神的共存事实提供了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命题之一,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能否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2)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功能能否继续作为决定文学价值的基本参数;(3)在一切都无法逃脱商品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人们如何才能超脱市场价值的影响,对一部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中肯的解释和合理的评判。从阅读与写作如何给人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快感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对传统和现存的文学价值理论进行重新思考,进而探讨文学价值的深层结构和内核,不仅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迪,还可以提出一个适应后现代条件的文学价值理论和评估模式。文学的价值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的初始价值在于能够给作者和读者带来愉悦,文本通过代码而产生初始价值,同样的文本因读者的身份不同而带来不同的价值,但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读写愉悦,并经过文学批评而得以确认。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式涉及读写愉悦、个人身份和社会认可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文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信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文网络中超文本文学的分析,揭示其具有的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教育必将成为劳动者的最大需求。 如何使劳动者充分享有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经营主体的类型因分类标志不同而异,但各类经营主体一般都具有独立性、盈利性、关联性和抗逆性等特征;都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发生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都要有自己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应变机制和约束机制。领会各类经营主体的特征,把握其经济行为和经营机制,对构造和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后现代写作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论者认为后现代写作是没有价值的写作.本文认为这是片面的,它忽视了后现代写作对现代写作的对抗性批判这一合理性内核.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后现代写作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次展开对其合理性的分析.最后认为,后现代写作仍然是对人类精神出路的一次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主体性在人类的教育史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神学时期的人主体性压制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的主体性的理性化阶段———后现代时期的人的主体性的消解阶段。人的主体性的培养涉及到人的学习创造性及原创性的开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的时期 ,这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给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培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主体性问题 ,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过程的双边主体 ,教育的实质在于建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17.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梅山蛮主体的族属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本文主张瑶族先民才是古梅山蛮的主体族群,从汉人史籍、瑶人文献及口碑、梅山教三方面对此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向来是等级森严,社会下层长期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但是到了宋代,社会等级界限产生了松动,阶级关系产生了变化。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婢仆、佃客、手工业者和商人,身份与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转向了主体,这对中国古代社会步入近代文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