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则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外交应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既要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思维,又要有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转变观念,担当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8):1-4
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外交必须从内向型向内外均衡型转变、从内敛型向自信型转变、从被动型向责任型转变。中国梦外交战略的内容包括,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在单位层次上构建一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间关系,在个人层次上建立以人为本的为民外交。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时代的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 ,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决策层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对于不断壮大、受到广泛瞩目的中国又是一个急迫的课题。本文研究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分别涉及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的概念与范围 ,多边外交与多边机制的联系 ,多边外交与地区一体化的互动 ,中国外交的成就与缺失 ,中国外交思维的反思与深化 ,中国如何利用多边外交推动自身与周边世界的协作等等。结论是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 ,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 ,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当代海洋外交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外交的产生和运作符合现代外交的一般规律,是当代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目标、主客体、原则等概念内涵方面具有自身的属性,从外延看则不同于海洋国际关系、海权、海洋战略、海洋外事等相关概念.海洋外交的游戏规则随外交的发展演变而不断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海洋外交基本形式.当前,由于海洋战略价值的提升和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海洋外交作为运筹和管理海洋领域国际关系的和平手段,获得更广阔的施为空间,开始承担起一国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进而营造海洋战略主动性的重要功能和使命.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国外交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指出了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外交时常常陷入的一个方法论误区,即撇开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盲目地运用酉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研究中国外交。同时也通过具体的分析指出,西方较多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具有某种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国际关系中一种名为“越境打击”的军事行动,频繁在各种媒体中出现,“越境打击”行动有别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分为国际合作下的获得授权的合法“越境打击”和单边主义的未获授权的非法“越境打击”.中国派遣海军护航编队赴索马里海域反击海盗的护航活动,就是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合法“越境打击”,这体现了中国新外交思维对于主权、内政、参与国际制度、国际合作的新思想,是中国外交转型的一个缩影,对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西方逐渐相对衰落时,当今的中国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权力地位。面对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剧变,当前中国外交正面临巨大的转型机遇与挑战。在经历了致力于生存的革命外交与致力于国内发展的发展外交之后,中国正迎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外交新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践行要符合世情、国情与现实需要,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在于,这是一条告别传统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大国外交之路,而致力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促进和谐世界的新型大国外交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被大肆渲染。中国经济大国的实现与适度地增强军事力量,真的对日本及世界构成威胁吗?本文对此做出验证。首先分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背景;其次论证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并不能构成威胁,最后,分析了中国的军事、外交战略与成为经济贸易大国之间的关系,认为适度增强军事实力,是成为经济贸易大国必须的,不是扩张主义的,这一点从其多年坚持的多元协调外交政策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南太平洋地处中国外交大周边,构建良好的南太平洋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独特的外交环境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现状,中国应坚持将南太平洋地区作为"经济伙伴"、"政治依托"和"安全保障"的战略定位,抓住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合作愿望,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尽管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在各自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将会继续得到提升,从而为双方关系持续、稳定、深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多边外交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的外交行为和活动.中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参与了全球层面、地区层面的多边外交.中国需要加强对多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自己的多边外交战略.在参与全球多边外交时,尚需"韬光养晦",但要争取在东亚地区多边机制上尽早"有所作为";在对特定多边机制的参与上应当奉行有条件的多边主义,同时要处理好多边外交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韬光养晦容易引起误解,最好不再使用。有所作为决不是要当头。  相似文献   

13.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10):1-7
新中国外交7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断深化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第二,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创新外交战略思想。第三,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新关于外交工作任务和目标的理论。70年来不断创新的中国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理论勇气与战略思维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田卫亮  王非 《社科纵横》2013,(7):101-103
近几年来,中国通过推行文化外交在软实力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文化交流形式,中国拓展了自身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当继续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建设,同时警惕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和渗透。  相似文献   

16.
温室气体减排与中国的环境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国际社会展开了复杂的斗争。作为世界上现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如果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那么应该也能够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成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巨变,柏林墙被推倒,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冷战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开始瓦解。1991年,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当前,世界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尚在形成过程中,在此形势下,世界向何处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向我们提出了哪些挑战?这个重大的课题摆在了世界各国及其政治家们的面前。本文试图就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主张作一比较分析,并着重阐明中国的主张,以及中、印双方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合作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韩国两国经贸外交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2年的中韩建交。中韩经贸外交尽管起步晚,但是成效显著。中韩经贸外交迅速发展与两国经济互补、相似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除上述因素外,从宏观上,中韩经贸外交得以迅速发展还应该考虑韩国因素、中国因素以及中韩两国共同努力,应当站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以及推动东北亚经济整体繁荣稳定的框架内来考察中韩经贸外交,立足现世,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周边虽然摩擦不断,但支撑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仍处于为期20年的“战略机遇期”之中,而且在可预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不过,周边变局所引发的危机也预示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为此,在中、短期内,中国需要因时因地调整某些具体的外交政策,防范周边“战略意外”的发生;长远看,中国周边战略思维尤其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积极塑造继续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近年来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但中国公共外交能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出发,深入发掘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尽快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