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阿Q正传》虽被多人研究过 ,但其深意仍可继续发掘。如果采取以杂文为小说注脚的“鲁迅注鲁迅”方式 ,重新解读其文本结构和文体特征 ,则可发现 ,阿Q及其周围人物 ,以称谓可分为三六九等 ,但思维和行为方式却完全相同 ,具有精神同构性特征。小说意义不是靠冲突而是靠人物间的对应关系展示 ,“改造国民性”意图结构性地渗入了整部作品。小说叙述策略造成阅读心理的前后反差 ,读者经历了从喜剧到悲剧的美感体验 ,有助于实现对封建文化的整体批判和对民众个体的拯救 ,是具有开放性的能直抵人心、又高度抽象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作为支撑起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阿 Q正传》中呈现出没落的命运。人性恶集中显现 ,  人性空前异化的年代里 ,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被重新激活 ,并在鲁迅手中因与阿 Q个性形式聚合为一体而获得了现实生命力。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为人性弱点和阶级压迫中精神奴役创伤相结合的产物 ,这似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主奴双重性则是中国“家天下”社会的特产。鲁迅的文本既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政治 ,更是以文化隐喻的方式影射人类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阿Q正传》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表现方式。鲁迅个体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自卑情结,这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潜意识动力和幽默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从立民立国的角度,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为此,他利用杂文和小说,以巨大的沉痛剥露和针砭国民弱点。而在种种国民性弱点中,鲁迅最深恶痛绝的还是奴性意识与行为。可以说,阿Q形象的创造是鲁迅积十几年对国民性的忧思而化成的艺术典型。缺乏起码的民主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是阿Q的基本思想特征。他一无所有,却对此无动于衷;他处处受压迫,却不想有所抗争,这是一种典型的奴隶生存哲学。在阿Q的思想观念中,“民主”“平等”“自我”一律不存在。他的整个思想观念是被异化了的,是被传统封建观念所窒息了的,并且他自身已经没有能力走出这种奴性意识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笔下的华老栓、阿Q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下层劳动群众的典型代表,透视华老栓、阿Q的思维结构,剖析他们思维的主要元素和运行规律,就可以找出一代国民思维方式的共性特征,从中认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理解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探索。1 华老栓、阿Q们的思维结构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价值体系陈腐落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评判,有一系列价值观念,构成思维判断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异同,使人们做出相同或相左的判断。华老栓、阿Q虽然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的价值观念,却有四个共同点: ①以儒家理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评判生活是非,产生扭曲、泯灭人性的悲  相似文献   

6.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阿Q正传》的主人物阿Q的个性心理、作者创作意向及与阿Q悲剧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物三个层面着笔,阐释分析论述了阿Q悲剧的个性表象特征、内在心理实象及社会环境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造成阿Q悲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关于阿 Q 的典型性问题,自从“阿 Q 正传”发表以来,一直都在争论。到今天,还没有最后的结论。这篇短文,只不过提供一点个人的看法罢了。首先,我认为讨论阿 Q 的典型性问题,必须认清阿 Q 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典型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生活本身那种生动、具体而又个性化了的、能够唤起美感的感性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的。因为这样,所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象生活的本身那样丰富和复杂,那样的千差万别,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阿Q的革命性问题,重新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凡是留心阿Q研究状况的人大抵知道,过去有些人习惯于夸大阿Q的革命性,把他说成是革命的农民,把他的革命说成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先导,认为作者在他身上体现了革命农民的本质,展示了农民革命的远景,也寄托了自己对农民革命的希望。因此阿Q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所流露出来的“威福、子女、玉帛”的狂热欲求,也被笼统地赞扬为农民的革命理想,是阿Q所以成为革命农民的标志,也是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这种说法从五十年代以来,对我们有甚大影响。但却是不符合作者本意和作品实际的。现在有些人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否定了过去的说法,然而,有些研究者又从另  相似文献   

9.
阿Q形象散论     
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写于1921年,发表后对我国的革命事业发生了推动作用,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发表了不少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本文仅就如何理解和评价阿Q这一典型形象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的塑造都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阿Q这一早已为大家所确认的典型人物尤其如此。就客观的现实方面而言:首先,它是与那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其次,处于当时的那个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与阶层,也为这一文学形象提供了特殊的创作素材,还有,辛亥革命前后的整个民族的心理水平及行为方式也必然为它的形成设下了暗影。  相似文献   

11.
修正主义者歪曲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不朽典型——阿 Q,用它来作为修正主义理论的根据。修正主义及一切资产阶级学者都在阿 Q 典型性研究中贩卖过私货,现在我们又在蒋孔阳先生的“谈谈阿 Q的典型性问题”(载学术月刊八月号)一文中看到了这种东西。对蒋先生的论点我们表示不能同意,特别是,这种论点代表着前一时期典型问题研究中的不良倾向,因之,我们认为有提出来加以讨论的必要。蒋先生在文章中着重提出两点:一、阿 Q 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他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能够仅只从阿 Q 的性格当中,概括和抽象出某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就轻易地得出结论说:‘阿 Q 是什么典型’”。二、他认为“讨论阿 Q 的典型性问题,还应该把典型性格与阶级性格分开。”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反对简单化的贴标(?)的办法,应该看到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艺术形象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性格本身不管如何丰富和复杂,它仍有基本的一面;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总是和他的阶级性密切结合的,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基本的方面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某某典型。决不能因为性格的复杂性就否认有认识典型基本倾向的可能性。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典型论中的自然主义和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绝对相对论。  相似文献   

12.
(一) 阿Q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一直在爭論着。从目前討論的进展看来,我們以为,如何正确地理解阿Q典型的阶級性問題,是理解阿Q典型性的关鍵之一。阿Q,就其阶級地位来說,是一个雇农。他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职业,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会說話的劳动工具;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只有在“人們忙碌的时候,也还記起阿Q来,然而記起来的是做工……”。他的可悲的社会地位,我們无需多加說明,只要看看那段关于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惊心动魄的描写就夠了:连姓赵都不准,还要挨打,受訓斥,赔酒钱,还  相似文献   

13.
对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这当然是必要的),对作品中其他人物,比如作为阿Q的对立面之一的假洋鬼子,则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我以为,为了深入理解《阿Q正传》达部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作品,更全面更充分地估价它的社会历史意义,对假洋鬼子这个人物进行认其的分析和探讨,是必要的。本文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里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也就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这末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当《阿Q正传》开始陆续发表,有些人由于栗栗危惧,向它扔石头的时候,茅盾首先发现《阿Q正传》的伟大,认为阿Q是个世界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并加以严正保卫说,《阿Q正传》“实是一部杰作。”(一九二二年二月《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号《通信》)并说:阿Q的诞生,虽“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划‘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  相似文献   

15.
“阿Q正傳”     
一、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寫“阿Q正傳”的? 要分析“阿Q正傳”,我們认为首先要研究这一个問題,就是,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傳”的?研究这一个問題,魯迅自己的話可以做我們的鑰匙。当“戏”周刊編“阿Q”剧本的时候,魯迅有“答‘戏’周刊編者信”,其中說:“果戈里作‘巡按使’,使演員直接对看客道:‘你們笑自己!’(奇怪的是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加冕脱冕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鲁迅的《阿Q正传》就充满了这种巴赫金式的狂欢化因素。通过阿Q的行为与语言的狂欢,鲁迅把丑恶与善良、高雅与粗俗、悲剧与喜剧等因素融为一体,实现了对统治权威的反抗和消解。  相似文献   

17.
沈琳 《江淮论坛》2007,(4):124-127
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一直被评论界所忽略.本文以鲁迅的经典性文本《阿Q正传》为个案,通过解读阿Q进城的描写,分析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策略:一是以城里人的眼光去审视乡下人的愚昧,一是书写乡下人对城市的仰视、惧怕和拒斥心理.由此作者实现“揭出病症,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动机.书写乡下人城市感觉的方式对后来的乡土小说包括一些城市小说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阿Q典型研究中的矛盾与困难在于阿Q自身的性格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阿Q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有着明显的反常性。阿Q性格的反常性来自客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作家对阿Q人物性格特征的评价与情感态度。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其表述的思想内容与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解决阿Q典型研究困难的道路在于要给阿Q的反常性以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解释。从社会整体现实的角度来认识阿Q性格的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二十年代末期曾有人写文章,声称“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过去了,死去了;建国后,又有人认为我们已从阿Q身上跨过来了。这都把话说得过绝了。鲁迅在当时曾就阿Q这个人物说过:“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茅盾在五十年代中期也曾说过:“即在今天的我们,怕也不敢完全肯定地说:阿Q这面镜子里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语文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现代文学组对阿Q的典型问题作了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1.关于阿Q典型的个性和共性有人认为勤劳、质朴、反抗精神是阿Q典型的共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典型的普逼意义主要是共性,如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就会抹杀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有同志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型典的共性,但并不是共性的全部。因为在阿Q的性格里,还包括流浪雇农的一些阶级特征。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典型的共性,应该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表现。2.对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的看法有人认为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