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至解放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对于解放思想,加深改革开放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贯穿社会主义过程的始终。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的,当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运用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合的规律来分析我国现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混合所有制将逐步向完全的社会所有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恩格斯就科学地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依据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人的任何需要都表现为一种社会需要,生产与需要的矛盾也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文章批评了脱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抽象地研究生产与需要的矛盾,并将之看作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的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 矛盾,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基本的矛 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肃清林彪、 “四人帮”的流毒,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始终存在着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只有坚持并进一步深化对这些不相适应方面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才能切实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而在这一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就是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两个方面就像两条纬度线一样支撑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最必要的条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还要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还未成为现实制度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原因只提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对其具体内容并未做详细论述。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斯大林针对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成就,作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概括,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积级作用,但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即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我们区别各个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不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它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不能简单视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基础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践的辩证过程。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 ,只有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没有落后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技术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实现 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从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而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它也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实现。正是通过基本矛盾运动,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发展过程。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科  相似文献   

12.
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所谓“自我完善”,笔者认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改革,不是全面西化,蜕变为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能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也不能理解为我国的经济实体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越公就越完善。自我完善的标准应该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就全社会来说,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各地区、各部门也发展不平衡;就各经济企业来说,全国一万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化程度就应高于其它企业。这样,从全社会到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矛盾构成。这三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适应上层建筑(主要指文化上层建筑)状况的规律。这三对矛盾和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4.
人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讨论,一直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面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在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即在于此。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虽然始终联系在一起。但是,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生产关系是否与之相适应,他都要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网罗。显然。生产力有其自身发腱的动因和规律,上述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所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无例外地也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所推动。关于这方面毛泽东早就作出科学的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论引导消费     
<正> 消费问题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消费并不是脱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纯生理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并且作为再生产过程的连接点和社会生产比例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平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一切时代更为重要,它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和实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消费的发展虽然要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在我国的经济理论界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先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普遍规律。就是这种观点的影响,使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常常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践证明,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或反作用,是有害的。应该,怎样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呢?  相似文献   

18.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下述四对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其中包括劳动与需要的矛盾以及低一级层次上的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矛盾)、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这四对矛盾对生产力的作用不是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通过在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动力体系来实现的。为了弄清动力体系的结构和规律,从而对它实行正确的控制,首先需要考察人与自然问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活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是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革命因素,它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通过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革命来解放生产力,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或创造适合于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我们改革的中心目标。因此,探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但这都是谈生产力外部的动力问题,而生产力是不是有内在动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