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鸟”本性向往自由却飘忽不定,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处在有形无形的笼子中,这种特性使张爱玲频频将“鸟”的形象与自己笔下的女性暗合。张爱玲作品中对如“鸟”一样的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既是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也显示出她对女人的哀矜和同情,对人生的无奈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2.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都是疯狂的母亲,她们自身经历了苦难,与不公平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在她们的身上,母性的温柔、善良等特征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态的母子情感。她们的命运,以及整部作品的基调,可以说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3.
诗(词)人是借助诗词作品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利用诗词中有限的信息,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通过联想方式,进入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之中,去了解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品味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与佛教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宗教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川端康成由于独特的身世和经历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作品鲜明地表现着对世间苦难、生死不灭和人生无常三个方面的体验和感悟,晚年作品所体现一种对人性的张扬和生命本能的追求是他对佛教精神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小说世界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是作家的一种人生体验或人生态度,作家总是把自己的阅历、情感、评价溶汇在自己所重新结构组合起来的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生过程之中,让读者同自己一道去经历、体验、咀嚼、回味这一段或淡或浓的人生甘苦。因此,那些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作家,在饱览了人世沧桑和人情冷暖之后来写小说,就能更加真切地传达出生活的况味与情趣。在当代小说之林中,汪曾祺的小说就属于这样的人生吟咏。他以数十年的生活经历、闻见和体味,构筑起自己朴拙、明丽、精巧的小说世界,天然而不失于雕琢,古朴而不流于粗糙,成为最见功力而又最不露斧凿痕迹的小说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存在文学是一种人生文学、哲学文学.存在文学家将对人类现实的认知--否定与肯定、对人生的体验--对抗与悲哀镶进自己构建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关于人的存在哲理,为生活在荒诞世界中的不幸的人们提供一种选择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7.
萧红从自己的悲剧人生出发,用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所写之悲,不是眼泪,而是一种永恒的伤痛,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有失败之后留下的巨大震撼。亦人亦己的真情,散发出生命本真体验的恒久艺术魅力;独特的女性反抗与超越意志,透射出愈挫弥坚的生命张力;特殊时代女性悲剧的揭示,迸发出历史感极强的人生冲击力。她作品的悲剧总是散发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以对知识的索取为目的,而是以自己的人生去"会意"古人、他人人生的一种契合中的生命体验,从中进入一种宇宙真际的境界,获得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自然之说"接过来,铸造成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陶渊明的读书方式是魏晋玄学思潮发展、深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完整的折射在他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海明威适时的用他的作品反映他的人生感悟。他痛苦的战争经历,充满冒险的生活,捕鱼打猎拳击等等爱好,都成为他作品中真实的一部分。海明威的作品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一起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的精神产物,但书法家的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没有直接的关系。书法作品的情感往往是观照者基于自身体验的感情活动,与作品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书法作品所能表现的是一种性情意趣,而不是具象的情感痕迹。  相似文献   

1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这首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由此可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听所闻的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而语言正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过程的结果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看来,诗歌也是基于认知体验的过程;同时提出: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也可对本土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之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艺术创作有艺术家个体情感、生命体验和社会经历在其中,那么从梁明作品中看到的生机、隐喻与多义正是他艺术与人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鲍德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非裔作家,宗教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鲍德温的宗教体验不仅帮助他对美国的种族关系进行深入考量,也促使他对非裔美国种族自身的优劣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评判。通过对鲍德温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宗教观由“上帝之爱”向“人间之爱”的转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在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其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临终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技术性问题,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展示了对人生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特殊体验,体现了丰富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机能和理性的表现,个体生命的临终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临终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属性及其道德内涵,意识到临终状态的多重意义,展示出自己的道德原则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反思。因此,在对生命个体的临终伦理关怀中,应该注意这种临终状态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得失的自我认知。本质上,这种伦理关怀即是要接受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双重维度的道德审视。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它是对人生的缺陷的同情和包涵的笑。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为幽默是人类智慧对自我进行的鞭鞑。历史上任何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者、幽默作品产生。在中国数千年文学发展过程中,虽然真正能够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能够用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含泪的笑、超越的笑包含一切,超脱一切的幽默现象很少,但通过对一些作家幽默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作家幽默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轮廓。  相似文献   

19.
一代大量同莎士比亚以自己特有的对生活和生命的诗意妙语,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人类和瑟死,梦境和偏把事物看成另餐一种事物的人生“包法利主义”的永恒冲动,解答出一道道由精确感觉通向理智信念的人生方程式。  相似文献   

20.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初期著名的新心理主义作家。他一生经历坎坷,不断经历挚爱之人的离世同时自身也饱受病痛的折磨,这些经历促使他直面死亡、思索人生的意义,也成就了他“生、死、爱”的人生和文学主题。本文将结合堀辰雄的人生经历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解读其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