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传感电信网、互联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是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遍的物理对象实现互通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其实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组成成分,2011年,物联网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辽宁省和其他省份都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紧抓机遇,抢占产业制高点,作为辽宁省政府,也采取了非常规措施,来加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示范性项目,建立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型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来扩大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促使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元宇宙在游戏与社交领域的发展,隐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元宇宙的数据运行机制不同于互联网,隐私数据的共享会进一步模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同时还会产生社会工程攻击和骚扰等新的隐私风险。面对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风险,本文对比分析了隐私的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结合元宇宙的技术逻辑,探讨了消极隐私应对元宇宙隐私风险的不足,积极隐私在元宇宙隐私保护中的优势与必要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利于平衡隐私价值和数据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消极隐私保护为基础,以积极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元宇宙隐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3.
立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数字政府"正在改变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形态,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技术—政府—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仅正向推动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也蕴含着可能侵蚀"数字政府"自身的风险。本文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以全息视角从技术维度、组织维度、动态维度、知识管理维度、社会维度等方面分析了"数字政府"的可能风险,为"数字政府"风险治理提供风险分析基础。提出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过程,贯穿"数字政府"各个环节的风险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应着重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实践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价值维度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的复杂性将超过互联网.无标度网络模型理论提供分析复杂网络的新方法.未来物联网可能呈现无标度网络和星状网络两种拓扑结构.物联网的拓扑结构将对未来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要警惕物联网朝星状网络发展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物的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然而,物联网发展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风险,包括国家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文化传播风险、隐私保护风险、道德风险。为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物联网立法规范建设,建立物联网伦理道德体系,建立物联网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机理与风险度量研究——以P2P网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引发金融服务模式变革并加快定价市场化,对打破金融抑制和加速金融脱媒具有积极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凸显,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及度量意义明显。鉴于此,本文采用二层次CRITIC-灰色关联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体系,运用Va R方法测算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小。发现,当前互联网金融整体风险及各维度风险在前三季度基本保持有序波动状态,但在第四季度呈下降趋势,风险防控对发展互联网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8.
技术边界包括社会维度、自然维度、伦理维度和生态维度,其中,生态维度占中轴地位,它对其他边界维度起牵引和统摄作用。技术的生态边界概念有助于分析技术应用中的生态临界问题。临界防控的哲学理路是适度伦理原则,它包括了适度生产、适度消费的经济活动要求,又包括基于技术合理性的适宜技术选择。在技术—经济二元体系中,经济活动的适度原则从技术需求侧规避技术的无限制发展,适宜技术的选择从技术供应侧防控临界过程的生态风险,并同时实现了技术的生态重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在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然而,伴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日趋面临越来越多的运营风险。只有弄清这些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合作社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营和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兴风险的不断涌现对传统风险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从社会形态演进视角考察不同阶段的风险主题及治理,可为新兴风险治理提供历史线索。研究表明:一是人类的风险主题经历了生存风险、福利风险、新兴风险的转换,风险样态遵循了从单一型、多样型再到弥散型的演进,而社会系统在技术维、组织维、信息维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维度组合形态,形成不同的风险治理能力和模式。二是新兴风险的弥散型特征需要社会系统中信息维的高度发育,数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数字治理可能成为新兴风险治理的解决方案。三是新兴风险数字治理的发展路径应以“三步走”策略实现从数据采集、数据融通到数字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之后世界信息产业掀起的第三次浪潮,它的短期升温和急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产学研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讨论物联网内涵、特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分析物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纳米材料的科学研发与纳米产品的技术生产都不同程度的存有潜在风险,有效探寻纳米科技风险并澄明其法律规避对策成为纳米科技合宜性发展的关键.研究从纳米微粒的内部机体危害与纳米科技的外部环境危机来发掘纳米科技的潜在风险,并从自律范式的导出与他律范式的整合两个层面来省视纳米科技风险规避的理念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纳米材料的法制之源、纳米产品的法意之根与纳米认证认可制度的法理之路释义了纳米科技风险规避的法律对策,并对我国经济转型期中的纳米科技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生事物的物联网,无论是其发展特点,还是普及价值,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物联网的发展对于长株潭地区发展的意义,不仅要从科技创新的层面去进行审视,更要从科学发展的层面加以考量。具体而言,物联网是推动长株潭地区生产方式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长株潭地区生活方式科学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促进长株潭人民生存方式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网络银行风险及其金融监管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银行是金融服务和高新科技结合的产物,在快速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对这种风险的防范,必须通过对国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经验和实践借鉴,并在对我国网络银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清晰透明的法律框架,实行国家、行业和企业三层次风险控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监管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种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它对于网络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在日益接受物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物联网结构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也在渐渐关注.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概念的了解,深层次分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物联网结构中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资源使用方式发生深远变化,记录虚拟世界各种活动的电子数据以指数形式高速增长。在司法领域,电子数据日益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类型,其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明显。相对传统证据而言,电子证据取证程序与证据规则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应以互联网电子证据运用与司法实践为着眼点,以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要求为出发点,探究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与传统基建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成为新基建的重要战场,新基建产生新业态、新发展,也必将衍生出不同于传统环境的风险,因此工业互联网在发展“新基建”的同时必须警惕新风险的降临,预防与控制工业互联网风险愈发重要。工业互联网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简称CPS)为关键技术,论文梳理以CPS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特征,提出“新基建”建设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应持续加强CPS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与社会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建设数据要素预警库,加强风险监测、数据治理与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分析及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如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地址资源缺乏、规模化应用不足等,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从保护对象、侵权责任主体角度出发,对互联网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保护展开论述,并提出法律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