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主宾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7-101
《儿女英雄传》大部分副词重叠式与基式在文中同现,这是其特色,便于比较两者的异同。与它创作前后的作品相比,重叠式副词数量多且用法独特,对研究副词的重叠很有价值。《儿女英雄传》副词重叠式与基式相比,主要表现为重叠式在构成上儿化较多,语义上义项偏少,与否定副词及其他副词,与结构助词“的”的组合功能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超量程度副词”指程度副词表达的程度超过正常、可接受的范围。《儿女英雄传》中的超量程度副词有“过”、“过于/过愈”、“太1”、“忒”、“忒煞”五个。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超量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用以揭示这类程度副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郑剑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十人,十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十述人,一心理,十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十人的主观意愿,十干净利落,十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李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由于历史原因 ,整个清代满族贵族有使用家奴的习俗 ,家奴的地位和处境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奴隶。在《儿女英雄传》中的安家就有许多家奴 ,对安家的家奴进行分析研究 ,可从一个侧面了解满族的社会制度和习俗 相似文献
5.
郑剑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212-213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人,+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述人,一心理,+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人的主观意愿,干干净利落,+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7.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1-75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8.
李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135-14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9.
高永东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38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0.
《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况助词共有"一般"、"似的"、"一样"、"般"、"也似价"、"也似的"、"价"、"相似"、"似价"、"也价"等10个。每个比况助词的形式、附着对象的词性、搭配动词的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比况短语的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均各有特点。较之于现代汉语中的比况助词,《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况助词在数量上更为丰富,所能搭配的动词也更加广泛,附着对象的类型也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1.
汪大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5):10-13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2.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宝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综观《儿女英雄传》近百年的研究,解放前多采用索引、考证法;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方法已有超越考证法的趋势;90年代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将文化研究引入《儿女英雄传》。但是,《儿女英雄传》的满族文化整体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15.
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通过对怎字系列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口语对疑问句及疑问词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文言色彩的疑问词逐渐为社会所淘汰;而从音节上看,单音节、三音节的疑问词部分地为音节疑问词所取代;从疑问语气来看,清代疑问句的语气词变得丰富多彩,疑问句的句式也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6.
王伟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3):80-85
《儿女英雄传》及其序文揭示了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斯理论具有较充实的内蕴:"其旨少远、词近微、文可观、事足鉴者"方为上乘小说;提倡塑造既具"英雄至性",又有"儿女真情"的复合式人物性格;严格区分"正附、主宾、伏应、虚实",潜心设置"闲笔闲墨"的结构法则。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表现了重视反映社会现实,强调文学的讽谕作用,着意发挥章回体小说的艺术功能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施建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89-91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8.
武霖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3-76
《儿女英雄传》讲述了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一夫双美"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十三妹,集"儿女真情"、"英雄至性"于一身,作出了种种侠义之举;而男主人公安骥却几乎毫无作为,仅止于被动地接受女性的付出,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女强男弱"的两性格局。这与西方同类叙事文学中的两性格局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心态,并借助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中"女强男弱"格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素英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87-90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20.
金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