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宋镜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2):168-173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表明,毛泽东是“党的建设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这一原理的首倡者和奠基人,邓小平是其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江泽民继续推进着邓小平的未竟事业,正在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把党引向新世纪胜利的征途。 相似文献
2.
李业杰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学理性表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论证是 :毛泽东当时提出并阐发“实事求是”概念是为他从根本上阐发党指导革命的思想方法论服务的 ;毛泽东所解释的“实事求是”概念只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提法中的一个环节性的内容 ;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的论述中贯穿到底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他在表述党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时 ,大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角度来讲的 ;邓小平在讲实事求是的主要内涵时 ,也主要是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宋镜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2):168-173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表明,毛泽东是“党的建设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这一原理的首倡者和奠基人,邓小平是其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江泽民继续推进着邓小平的未竟事业,正在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把党引向新世纪胜利的征途。 相似文献
4.
遵义会议揭发、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了博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观点。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而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但是,遵义会议仍然肯定了临时中央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6.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自从孔老二发明了“中庸之道”,历代的反动派都奉为至宝,企图用它来反对社会变革,扼杀新生事物,镇压人民革命,抵抗历史前进运动的辩证法。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陈伯达,也毫不例外。他们一直高举“中庸之道”的黑旗,狂热鼓吹“中庸之道……合理”; 相似文献
7.
黄振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即根据已观察到的事物推出未观察到的事物、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从过去如此到普遍如此的推论的合理性问题,简言之,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原理是否能被证明为正当有理,在他本人的哲学中举足轻重,在西方哲学史上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至今是个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在对这个问题深化研究的同时,回顾它的出现的历史源流、提问方式和功过得失,对于认清这个问题的实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4,(1)
自从孔老二发明了“中庸之道”,历代的反动派都奉为至宝,企图用它来反对社会变革,扼杀新生事物,镇压人民革命,抵抗历史前进运动的辩证法。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陈伯达,也毫不例外。他们一直高举“中庸之道”的黑旗,狂热鼓吹“中庸之道……合理”;声称他们奉行的所谓“正确路线”就是“中庸”路线,他们信仰的所谓“辩证哲学”就是“中庸”哲学。真是什么根长什么藤,什么藤结什么瓜。两千多年,一条黑线,把孔老二和林彪一类妄想阻挡革命洪流的反革命小丑紧紧地串在一起。这便于我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照妖镜下,撕开他们的画皮,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18-18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七大问题:第一,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决策机制。第二,继续搞好综合宏观调控,逐步回归市场调控轨道。第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第四,进一步鼓励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大家都知道,身体的健康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轻者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重者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那么,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在这个阶段若得 相似文献
13.
春林同志:你的信件已由《中华魂》杂志转来,来信涉及的问题也是我近来关注的。我想就你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点疑问讲一些自己的意见。(一)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据近来某些报刊上论述“政治合法性”的文章介绍,把合法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首推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他划分了三种类型的“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传统权威模式,个人魅力权威模式,法理权威模式。根据韦伯的观点,现代社会主要以法理型权威为特点,即统治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们普遍认同的法律的基础之上。我认为,韦伯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国家…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候割据,军阀混战,海内衰败,莫能相一。但是,曾几何时,一些看来显赫一时的割据者,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了台,而本来势小力薄的曹操却成为胜利者,统一了北方,得志于当时。究其胜利的原因关键在路线。 相似文献
15.
汤贤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Z1)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37-42
学术界通常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解读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或解释框架。然而,这种解读必然要面临经典表述的应用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外部演绎模式。重新审视经典表述与唯物史观整体的关系,呈现新的理解:首先,经典表述本身内含实证化要求,必须借助经验实证方法及具体分析通达为历史研究实践本身;再者,经典表述更多的指向未来,唯物史观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许多领域有待开辟,经典表述在未来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中起到导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刘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37-40,59
"七大"是中共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筹备这次大会,党中央筹划和准备了14年,仅会址的选择和筹建几经变动,前后进行了近四年。会场的适当选址和完满建成为"七大"的胜利召开提供了物质条件。"七大"会场因大会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史册。 相似文献
19.
向媒体“推销”新闻虽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回报却是十分巨大的。为了降低被拒绝的概率,从一开始,“推销员”就要掌握好技巧,现在就将以下七大积极要素纳入到“推销”计划中。 相似文献
20.
洪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Z1)
研究真理的表述问题,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哲学思维与常识之间的矛盾,必然会造成辩证理性对客体的科学认识与常识对世界合乎情理的把握之间的不一致性,人们往往把常识、经验知识、感性知识与真理相提并论。第二,是因为对哲学命题、哲学观点众说纷纭的争论及各不相同的解释,造成了理论的混乱。例如:在西方,笛卡儿认为真理就是自明之理,其表述应当清楚明白,以致马赫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康德则认为真理是个判断,因为只有判断才涉及知性和理性,感觉无所谓真假之分;当代分析哲学大都认为真理是经过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