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东县位于海南岛西南端 ,东邻三亚市 ,西南临大海 ,总面积 2 84 9平方公里 ,分设九所、冲坡、黄流、莺歌海、抱由等 18个区镇 ,民族成分除汉族外 ,还有黎族和苗族。乐东县地属古崖州 ,境内汉语方言 (黄流方言、莺歌海方言、冲坡方言 )是海南闽语的一种 ,内部有较大的一致性 ,但与陵水、万宁、琼海、文昌、琼山等地的闽南方言比较起来 ,有较大的差异。黄流 ,早在宋初就已设有兵防巡司、烽堠、交通驿站 ,又曾是宋代通远县治所在地 ,是海南重要的文化、交通重镇 ,素有“北有文昌、南有黄流”之说。黄流方言 ,在海南南部的闽方言中具有一定的代…  相似文献   

2.
东线旅游     
《中文信息》2007,(1):54-87
海南东线指的是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一带,东线最具特色的景观就是海边婆娑的椰林,据统计,共有20万亩的椰林透迤分布在东线一带,景色十分宜人,东线之旅又可谓美食之旅,因为海南一些著名美食的发源地几乎都在东线,这里盛产海鲜,文昌东郊和万宁博鳌是有名的海鲜产地:海南最有名的菜肴是”东山羊,和乐蟹、文昌鸡、加积鸭“,要品尝正宗原味还非得在东线一带吃不可;万宁大洲岛还盛产燕窝,这里的燕窝是味中极品;到了兴隆,你还可以吃到正宗的印尼风味……[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歙县霞坑镇里方村始建于公元1400年间(明代洪武末期),至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是县内集多姓氏、多民居、多祠堂等文物于一体的徽州古村落之一。其中,以呈一字型排列的古祠堂群最为突出。这里的古祠堂气势恢宏,风格别致,雕梁画栋间尽现独特魅力,仿佛就是活着的历史,可谓是微州古建筑中的璀灿明珠!  相似文献   

4.
南渡江     
南渡江,一称南渡河。古称黎母水,是海南岛最长河流。它发源于昌江,白沙两县交界的坝王岭(黄牛岭附近),东北流经白沙,儋县,琼中,屯昌,澄迈,琼山等县,主流在琼山县与海口市边境入海。  相似文献   

5.
秦屿邱氏祠堂,坐落在福鼎市秦屿镇古城北路邱厝巷内。清光绻丁丑(1877年),邱楚成公邀族人云风公、作华公等筹集公款,把祖厅基址拓为祠堂(原祖厅1872年毁于大火),今秦屿邱氏祠堂有一进大厅和一间偏厅,直深21米,宽10.8米,占地226.8平方米,堂内供奉三支宗亲的先灵牌位,肃穆尊严,檐廊处珠联辉映,尽显儒家风范。整座祠堂终年香火不断,成为福鼎市诸镇邱氏宗亲拜祭祖先追思亲源的圣地。  相似文献   

6.
薄荷片推荐:海南有句俗话:“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东郊椰林风景区环境优美,椰影婆娑,景色秀丽。天然海滨浴场.海水清澈.游人可在海中畅泳或参与其他水上活动。  相似文献   

7.
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又名“务本堂”,始建丁宋仁宗皇佑年(1049年),至今已有953年历史。“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王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宋景佑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祠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有围墙,祠堂规模宏大,属孔庙式,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房各五间。吴氏宗祠现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相似文献   

8.
吴义,副教授。男,1954年7月出生,海南乐东人。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现任琼州大学党委委员、体育系主任,全国师院体育保健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理事,中国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学会副秘书长,《体育学刊》编委。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学术科研成果有30余篇(部),其中突出的有:发行教材《大学体育教程》(主编之一)、《大学生体育》《、高校体育教程》、《师专体育》(理论、实践两部);编著《健身运动学》、《现代体育》;论文《海南黎汉族大学生体质追踪调查分析》、《海南黎族大学生十年来的体质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在出任两广总督期间,关心和重视海南的文教事业,通过客观分析海南的文教形势,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教事业发展的措施:兴办义学,奏请增设科举名额,访查李德裕遗物及后裔、整修苏东坡遗址,捐资建立祠堂等。虽然这些措施最终未能持续实行,但是它们具有近代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薄荷片推荐: 留耕堂为番禹沙湾火族何娃人氏的太宗祠,在番禹市沙湾镇内。建于1275年,是一座由砖、木、石、牡蛎构成的古建筑。主要特色是柱多(112条)、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宏伟。祠堂所需的木材大多是从越南和柬埔寨采购的,故而能完好无损地保存到至今,祠堂内保存着丰富的砖雕、灰雕、木雕,大都神采飞扬,精巧逼真。各处保留很多名家撰写的牌坊和木刻楹联,也是难得的古建筑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2.
中央政权最早在海南岛建立政权机构是在汉武帝平南越后。史载,汉朝的使节是从徐闻进入海南的,通过调查,他们得知,海南是个大岛屿,“东西南北方一千里。”①于是,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便在岛上建立珠崖、儋耳二郡(在此前后还在整个岭南乃至交趾地区建立了7个郡)。珠崖治所在瞫都(今琼山东南),儋耳治所在今儋县西北海  相似文献   

13.
1888年,正值清朝末年,也是清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一年,广东当地的陈姓众亲,集体集资,历时六年,建成了陈家祠。当时有的大家族借兴建祠堂聚众生事、与清政府对峙。清政府便大兴讨伐,一些家族遭受灭项之灾,此后便严禁兴建家族祠堂。陈家祠就此改称“陈氏甘院”。据说陈氏书院刚刚建好那年,广东就有一个叫陈波涛的人考中了探花,历史上广东中的探花状元是非常少的。祠堂门口所立的石鼓就是专门为这个探花树起来的,没有朝廷的允许,  相似文献   

14.
谢氏大宗祠     
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有一片地图都无法寻迹到的古村落。这里的建筑建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村有祠堂25间,民居多达200间。最为著名的要数谢氏大宗祠,它解开了谢氏与南社的关系。南社村落主要是由谢氏家族构成。谢氏家族出了不少进士,前后有约14位,且有文有武。也有了进士一条街的美称。这个祠堂属二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是建时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尽兴浏览了祠堂后,又会不会注意到刚进祠堂前,郡一座座高高挺立的古建筑呢?这就是牌坊,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修建凯旋门类似。但是,凯旋门毕竟不是牌坊代表的意义也迥然不同,牌坊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文化标志。在古代官方将其称之为“牌坊”,而百姓中则称其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6.
岭南(现两广及海南等)为荔枝原产地,荔枝学研究远比福建早,为早期之荔枝科学活动中心。而福建并非荔枝原产地,有意识地种植荔枝的历史比岭南迟得多,但以后却取代岭南上升成为荔枝科学活动中心。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揭示这一有趣的、也很有意义的荔枝学“汤浅现象”①,并简略探讨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岭南是最早的荔枝科学中心(一)、岭南是荔枝原产地.福建在西晋初才从岭南引种荔枝。宋察襄《荔枝谱》云:“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据野生荔枝及其分布考证,南粤即岭南之海南、雷州半岛、广西六万大山等地是…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海南地区至少在53个年份中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为9.74%,光绪—宣统时期是疫灾多发时段,疫灾主要发生在夏秋时节,有鼠疫、霍乱、天花、疫痢等病症,琼山、澄迈、儋州、临高等地是疫灾多发地区。琼州府北部地区发生疫灾的次数高于南部地区,西线地区高于东线地区,中部山区疫灾较少。医治、施药、避疫与建醮禳灾是救治疫灾的常用措施,该时期整个海南社会的疫灾救疗呈现出一种临事性救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孟彦 《天府新论》1996,(4):90-91
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综述孟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昌文化研究所、四川梓潼文昌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近日在梓潼七曲山举行。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有关地区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关于“文昌帝君”的由...  相似文献   

19.
湘黔     
《中文信息》2007,(11):57-75
湘黔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以清秀炅逸的风格见长,以湖南的凤凰古镇和贵州的青岩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彭家祠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坐落在清远市英西峰林景区的中部明迳镇(现黄花镇)螺山上,是一个古建筑山寨。它建在一个独立的山上,面向西南,依山而建,东北为险要峭壁。最顶层为彭氏宗祠,它既是一间祠堂,也是一种防御型的军事性占堡,乡间称“寨山古堡”。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中央的石阶是惟一的通道,共有360级,现在仍有保存完好的墙檐雕刻和古老的窗花。尽管已苔藓斑驳,但磅礴气势仍依稀可见,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