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萌 《新天地》2011,(5):24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时写过一首诗《有的人》。诗的开头四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开头的四句诗,常常被人们引用,借以说明生命的长度并非由  相似文献   

2.
余绍成 《中华魂》2014,(16):19-2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3.
诗魂,这样孕育产生——《有的人》探魅崔石岗臧克家的哲理诗《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写下的第一首诗,也是一首登上了高峰的诗”①。它以深邃的思想力量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首诗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种人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国著名已故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句子,是他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相似文献   

5.
兵团故友     
《新天地》2007,(3)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这些故去的兵团战友属于后者。一我刚返京上大学时,常收到战友来信,每次总是异常兴奋地  相似文献   

6.
上官鲁氏是《丰乳肥臀》中的女主人公,一生多灾多难多苦,有些苦难巨大得超过了其应有的承受力,但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地被苦难所吓倒,表现出了一种世所罕有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生命状态。上官鲁氏这一人物形象既具体、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普通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死也要活着”的生活理念,又彰显了生命意志和生命力的坚韧、顽强,也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向死而生”的哲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国人所熟悉的题为《有的人》的著名诗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它的作者———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99岁的臧克家老人,不幸于2004年2月5日月圆之夜在北京悄然离去。作为一位有很多诗作被广泛传诵的著名诗人,作为中国当代诗坛最长寿的长者,作为一位走过世纪的文坛巨擘,臧克家老人的辞世,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臧克家老人走了,他家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虽然不能概括老人一生的成就,但还是能让人们感受到老人…  相似文献   

8.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 小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闭着眼睛,脸色苍白,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任凭自己的亲人怎样哭喊。死的情景在医院里看到过,我见过和自己同住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那时太小了,只有8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因为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那一切太可怕了。  相似文献   

9.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小时候我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闭着眼睛,脸色苍白,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不管自己的亲人怎样哭喊。我见过和自己同住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那时太小了,只有8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因为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  相似文献   

10.
人没得重病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人没有到死的时候,亦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死是无须理由的,生却有待于证明。生命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故而要善待生命。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对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IO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  相似文献   

11.
臣子 《社区》2002,(2):46-48
困难,没冲垮家庭;绝症,没有击溃感情。可是,当意外的喜悦与幸福从天而降时,“婚姻之舟”却突然沉没了—— 有人说:人活着,是要活出一种精神来;然而,有些人活着,却怎么也背负不起那沉重的金钱——  相似文献   

12.
人固有一死,作为活着的儿女亲属乃至机关团体单位,给死者以应有的安葬或追悼,在情入理。 听老者们说,解放前的人死了,富者是要气气派派安葬出殡的,而平民百姓,有的只能用苇席卷出去埋了;某报一则“史海钩沉”说,皇亲国戚死了,不仅烧纸人纸马、童男童女,而且含珠戴金,旗幌锦簇地送葬;文革前后那些年亲眼所见,不论谁见了,或土葬或火葬,无论如何是不  相似文献   

13.
任何时代的文学评论都是一个关于意义的故事。或追寻或消解,意义总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被谈论。(一)在西方,继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以后,二十世纪又有人惊呼“人死了”。(当然人并没有死去,仍一代代活着,正如尼采宣布一种上帝话语的终结一样,福科指的是“人”的话语的终结。)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之死成了西方广泛关注的话题,人道主义话语在西方已不再荣光,漂亮少女变成了大灰狼,但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家却不合时宜地与狼共舞起来。采用人道主义话语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对“文革十年”的深刻反思。文革是一次…  相似文献   

14.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6,(9)
上上个月,发工资前几天,任杰接到老干处办事员小王的电话。对方劈头就是这么一句:"任老,你还活着吗?"任杰一听来了气:"我不活得好好的,能接你的电话吗?"小王赶紧解释。原来,最近老干处发现,有的老同志已死了几年,子女们隐瞒不报,骗取退休金。为杜绝这种现象,老干处决定来一次普查,查查到底哪些人还活着。活着的人每月发工资前要提供活着的证明,否则停发工资。小王说:"任老,我当然相信你活得好好的,可马处长不  相似文献   

16.
被浙江省追授为“党的好干部”称号的兰溪市原农经委副主任杨东海,生前曾这样开导他的妻子:“人生难免一死。但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活得有质量。如果每一年都活得实实在在,有点事情干出来,尽管只活了50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来不断曝出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却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山东高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齐鲁文化对生命的阐释显示出其在构建山东高校和谐校园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重生轻死的思想阐述了生命本体的价值; 其次,感恩父母的孝文化则从血缘亲情的角度阐述了活着的意义; 再次,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达至一种完美境界; 最后,中庸之道则给出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和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的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我们说那些早已作古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上活着 ,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在衍生着自身的历史性生存。对于这个历史性生存的精深思考 ,首推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生存意味着 ,每一个生命都不可能被重复 ,没有人是我的平等者。每一个人只要活着 ,都是利己主义地活着 ,而这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但就是指出了这一点的施蒂纳本人 ,他著书立说就与他吃饭、休息一样 ,并不超越于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而就是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因此 ,负载于生命之上的个体生存所能达及的“真、善、美”的界限就是他自己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人之生命本真的问题时,必须联系到人之“生”与“死”两个方面,所以,虽然每个人之人生都显现为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一维性的流逝,但却内含三重性:一是生理性血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此之谓生命本真。人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并自觉地从生命的三重性出发安排人生,才能引伸出正确的生命意识,拥有合理的生活态度,减少人生中的痛苦而获得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