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倪匡的科幻小说不以对"科学"成分浓墨重彩的渲染取胜,而是以丰富惊异的想像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与思索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思考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力图通过小说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恶及生命的意义,从而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白鹿原》成功地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历史书写呈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征.所谓"生命化历史书写",即作家在解读、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融入日常人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作家以生命体验来感知历史,表达其个性化的历史观;二是在塑造人物时充分予以人性的理解与关怀,注重对人性...  相似文献   

3.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人性"话题一直是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重要论题,然而历来的讨论对人性的"亲生命性"较为忽略。文学批评中"人性与兽性"话语的运用存在误区。人性是多层次的,兽性也是多层次的。从生态视域看,"亲生命性"是人性的根本内涵,关爱人的生命,关爱动物的生命,关爱一切生命,特别是关注生态境遇变迁中的人性美与丑,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生命教育思想,尝试从中发掘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首先,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有利于把握生活真谛与生命本质,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其次,关于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组织的研究,为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依据;最后,从寻找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等技术中找到具体可操作的生命教育技术。模仿成功人士外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作为更具体的教育手段应用于学校生命教育中。  相似文献   

6.
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生存欲望,人类的相互依存、互助,生命的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以及人类善良、仁爱精神的人性内涵,彰显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从而人性在此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7.
孔子人性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人性思想中包含了对人性的特征、人性的构成、人性与智或思维的关系 (性智相分 )的分析与论述。在孔子看来 ,人性要素的理想组合形态中 ,占有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避害的欲望甚至生存的欲望都将退居次要的地位 ,而义务感 ,责任心和对人民生命的关爱则占居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孔子对人性的这种价值导向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人性内容的表现几乎贯穿全部,或是赞美或是批判."湘西世界"中生命、人性以自然自在的方式存在,而所谓都市文明社会中生命、人性却以畸形病态的变异生成.《萧萧》是这些作品中别具一格的,它把野蛮风俗与封建礼制压榨下的湘西人质朴的自然人性和人情之美从容舒缓地表现出来了.丑陋、残酷与宽容、豁达鲜明的对照之下更显人性之光的闪烁.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书写从第一个十年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间里 ,包括个性主义在内的生命人性的书写没有充分展开 ,人性书写的独立传统也没有形成 ,因为人性书写的独立传统同时包含历史人性和生命人性 ,文革后初期集体主义精神和历史的故事控制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从现代派文学和寻根文学开始 ,文学人性书写的独立空间才有了重新出现的可能 ,先锋历史小说和私人化小说对生命人性书写的张扬显得异常触目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美好的理想,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才可以接近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的起始点上,首先要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其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受中国文化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这一过程表现了中国独特的进步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文艺人类学的逻辑起点,其研究的重要价值成为这个逻辑起点的内在依据,为实现个体人内在生命自由解放提供了有效要素。文艺人类学的研究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文化书写,这是整体人类外在生存境况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3.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是近代开端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批判家。文章试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其人性论思想。龚自珍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程朱理学的道德先验论及其对人性的压抑 ,提出并论证了“性无善无不善” ,善恶乃后天形成和“人心有私”的观点 ,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求。龚自珍的人性论思想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思想上则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发展与体制资源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和重化工业化使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协调环境与发展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环境的复杂性与外在性决定了其的不可控性,因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实质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与调节人的行为,关键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良好的体制可以引导科技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降低协调的社会成本与矛盾,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生态体制资源,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是促进环境与发展协同共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环境危机,玛休斯努力寻找着一种可以应对这种危机的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否认对物质的需求,但否认对物质的贪婪;它既不是传统性的前唯物主义社会,也不是现代性的后唯物主义社会,它产生于现代和传统精华的结合之中。这就是玛休斯提出的协同模式——一种在玛休斯看来是与道家顺其自然思想一致的模式。玛休斯坚信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又能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消极贡献产生人类经济活动,自然的积极贡献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自然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人化了的世界。人类的福利水平越来越依赖于人自身的经济活动能力及其产出水平,灾害、贫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逐渐远去,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逐渐改善。GDP核算理念是对人及其需要的多样性的尊重,超出法律用任何一种标准或任一群体的偏好将经济产出区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不仅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是放慢资源开发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现行GDP进行绿色调整的主张至少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的经典理论,它主要体现了语言是怎样从人的认识和思想转换到人的说话的行为的。英语口语的好坏是考察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基本标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了人的深层语法结构,是语言的输入端。而英语口语表现了人的表层语法结构,是人的语言的输出端。本论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理论方面对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英语口语的培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已敲响于虚实之间的生态文明警钟,预示着生态文明对人类幸福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律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而作为道德与法律在生态文明中的暗合,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在保障当代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该文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人、自然、人文精神之关系中提出人类环境与发展文明中的问题与改变这些问题的人文文化出路;道德评价及其标准的探讨只是个开端,若要环境与发展兼得之就必须注入人文文化的保障因素,这是个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