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并非事件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其掺杂了与社会背景因素相关的情绪、倾向和立场。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爆发阶段,其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在网络公共事件形成爆发之后,政府的应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现等因素又会被网络聚焦,这时其舆情构成是"事件+社会背景+过程性助推因素+网络"。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失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件的特殊性与社会问题的普遍性、资讯的泛滥与诉求的堵塞、"体制性迟钝"与社会情绪的敏感、"搞定管控"思维与"搞大扩散"意识、操弄"真相"与制造谣言,这些相对的因素要么重合叠加,要么反向撕裂,造成舆情的失真与变异。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治理是一个去除连带因素、打破风险发作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事论事,还原真相,还原是非,是平息事件、释放风险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网络呈现并非"事件+网络",而是"事件、社会背景、政府应对+网络"。网络聚焦的"事实"掺杂了很多背景因素,网络舆论更是夹杂了社会情绪、价值预设等内容。如果政府应对、处置不当,突发事件就会发生严重变异,最终演变为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变异的事件进行还原和规制。网络空间中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有其本来的是非曲直,去除附着在事件上的私利、情绪、价值预设,还原事件的真相,明确是非和责任,这是舆情疏导和规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只有从根本做起,才谈得上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一个新挑战。近年来经由网络传播不断放大、演变而来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视点。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此类事件有学术渊源的研究路径包括:关于网络民主的政治学研究、关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学研究、关于互联网共意性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研究。在研究视域上,呈现出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为主的三种理论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文献研究和规范分析,较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理论界》2005,(12):145-146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特定类型的人群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对社会事项的刺激作出聚众行为反应的模式。其要素包括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事项的刺激作用和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其中各种具体社会事项是刺激物,参与者的行为是反应物,社会环境条件是宏观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5.
肖朝利 《兰州学刊》2003,(5):205-205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 ,社会新闻迎来“黄金时代” ,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新闻不再局限于生活小事、奇闻异事 ,更注重突出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事件 ,报道范围更广 ,深度更深 ,题材更丰富 ,形式更多彩。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读者已不满足于获悉简单的社会新闻事实 ,而希望能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背景事件 ,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 ,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 ,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政府单边治理群体性事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组织正以独特的功能优势填补着因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造成的"管理真空",以弥补政府单边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不足。然而,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局限。因此,应从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提高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以及提升公信力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使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电视是最有力的传播媒体。电视上使用的语言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广泛深远。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的报导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其用语所指堪称包罗万象,是语言研究未可忽略的语言现象。电视新闻用语的研究不多,前人成果可资参考的极少。本文当试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作初步探索。(一)香港电视新闻报导的特点电视的新闻报导是一类很有特色的言语事件(Speech event)。一件言语事件可从参加者、消息、背景与功能四方面来讨论。首先,这种言语事件的参加者中,讲者是新闻报导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99-204
在部分群体事件中,参与群体理性决策并组织实施了暴力行为。群体事件中的这类暴力现象,便是理性暴力。理性暴力的产生,是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明确的目标诉求和较高的组织水平是理性暴力产生的内在动力;强大的国家权能、压力型体制和法治化缺失,是理性暴力产生的制度背景。推进依法治国,做好事前法治化预防、事中法治化化解、事后法治化处置是预防化解群体事件中理性暴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牛丽 《理论界》2012,(2):156-157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梦魇和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9.11"事件特别是2008年11月26日发生在印度孟买长达59小时的恐怖袭击事件,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推向了巅峰,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当今国际形势为背景,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出现的新特点,仅对国际社会联合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乌鲁木齐"7·5"事件的引发、性质和错综复杂的深层次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7·5"事件的政治背景做了深入剖析,进一步论证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历史教训;同时,作者还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对"7·5"事件进行了反思,对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境内外"三股势力"及其反动本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揭批.作者提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新疆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的一项重大而最紧迫的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积极配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工作,为顺利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的结构框架是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但在实际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对晚明社会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再现与摹画,特别是对明代中后期以来的官吏堕落、腐败现象的揭露,让我们在历史之外对明末社会又多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明代易学不被关注;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明代易学逐渐受到重视。既往对明代易学的研究大都就易学言易学,未能脱离“象数”与“义理”这一传统路数。只有注重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充分紧密地结合明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氛围,将受《周易》以及易学启示、影响的明代历史过程和思想、学术等文化现象作为考察对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明代易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末期到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的贸易点及其贸易情况的分析研究,探讨长城沿线贸易点,商品种类、贸易量、市场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考察不同历史背景下长城及其贸易地位对长城南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处于社会转换中的中国知识群体,虽然对传入的西方科技抱有某种包容心态,但由于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对西学的惰性同化作用,以及知识群体对待事物的功利性的政治与道德趋向,他们把西方科技仅仅定位在对儒学价值观的操作性手段的补充意义上,无法体认和借鉴吸收西方科技背后深刻的文明内涵,致使中国社会错失了一次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展龙 《北方论丛》2012,(1):93-98
元明鼎革之际,一大批士大夫高扬儒家道论旗帜,恪守忠义观念,坚决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并通过"死节"这一极端方式践履了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为拯救元王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最后的努力。然而,他们的忠义精神和死难行为并不能阻止元王朝的覆亡之势,元明嬗替的历史洪流最终淹没了他们"我元进士,有死无二"、"虽非进士,但亦忠魂"的生命呐喊与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学以格调说为中心,对中国诗歌的美学结构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就是巨大的。为理清格调说的理论内含,必须对其理论来源进行研究。本文对明代前期——格调说的形成期理论的衍变进行了分析,汰去旧说对《唐诗品汇》的误解,着重论述《唐音》的音律正变理论对于格调说的导引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国至秦,东北地区华夏人口有几个类型:郡县官吏、驻军、军政长官家属、燕秦长城修建者、移民、退守辽东襄平地区的燕王喜和太子丹之众。还有两支进入朝鲜半岛。大部分是长住人口和准长住人口,人数超过前代。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失调。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东北边疆。燕国的努力经略和秦朝各项统一措施,既有力推动各少数民族华夏化进程,又致使汉族的民族意识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20.
明朝在 140 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 7年 )撤出。在 2 0多年的统治中 ,明政府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在越南的统治。尽管这些措施曾经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但对稳定当时安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 ,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也更加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