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垒’是何语音译,即条理活,”“含有堆砌和接连不断的意思”。垒是在“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只说不唱的侗族诗歌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侗族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侗族青少年的语言生活,认为: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现状具有稳定性、兼用性、差异性的特点;侗族青少年在使用侗语过程中出现小舌音声母脱落、侗语词汇量减少、语法结构与汉语趋同等新特点;侗族青少年总体出现母语能力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就侗族母语使用情况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 清代嘉庆道光间,由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吴文彩首创的侗戏,发展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了。吴文彩首创《梅良玉》、《李旦凤蛟》等剧目后,首先在当地用侗语道白和演唱,受到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并逐步以侗族传统故事为题材,新编侗戏,进行演唱。侗戏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榕江县,从江县以及广西的三江和龙胜等侗族地区从事侗戏的人才逐年增长,剧目逐年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侗戏又由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通道县。据广  相似文献   

4.
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5.
侗语电影《童年的稻田》表明目前三江侗语代际传承情况有好的一面,也蕴藏着危机。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章结合电影中所折射的语言代际传承问题以及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侗语面临的代际传承危机,提出以言护根、以文续脉,实施侗族母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四个一”工程等活态保护策略,以提升侗族人民的母语文化认同,从而守住侗族文化的“根”,延续侗族文化的“脉”。  相似文献   

6.
壮族、傣族、侗族是华南三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这三个民族地缘相连成片,从而在民族心理、生活习俗以及一些文化特征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关系最密切的要数他们的语言。 壮、傣、侗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言。壮语、傣语、布依语同属壮傣语支,海南省的临高话可归入这一语支。侗语、仫佬语、水语、毛南语同属侗水语支。这个语族的第三个语支——黎语支,分布在海南省,只有黎语一种语言。整个语族的语言有下列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都有自己许多好的风俗习惯。侗族侗族人民向来以热情好客、团结互助著称。只要客人一进屋,全家都主动起身让座,老大爷递烟,老大娘端茶,亲切热情实在感人。侗族人民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争做好事。他们有的做了木凳子安放在凉亭里,让路人休息;有的把自己编的草鞋挂在凉亭上,让行人取穿;有的把凉菜、泉水送到凉亭、鼓楼里让行人饮用;有的在自己生日或年节时,到公共场所里去打扫卫生,到山间沟壑中修路筑桥。侗乡的许多青石板古道,都是侗家自动义务修筑起来的。许多凉亭,鼓楼,也都是侗家自动献工,捐款建造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正>8月2日,新晃侗学研究会第一个分会——新晃侗学研究会中寨镇分会正式挂牌。中寨镇是新晃侗族人民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讲侗语、唱侗歌,至今还存有"行歌坐夜"古风,但许多侗乡人民还没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此次侗学研究会分会的成立为挖掘侗族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9.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1,(8):6-6
8月2日,新晃侗学研究会第一个分会——新晃侗学研究会中寨镇分会正式挂牌。 中寨镇是新晃侗族人民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讲侗语、唱侗歌,至今还存有“行歌坐夜”古风,但许多侗乡人民还没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此次侗学研究会分会的成立为挖掘侗族文化,培养下一代讲侗语、唱侗歌、学侗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萨岁,是侗语的汉语音译,侗语称"saxsis",有最大的老祖母之意。她是侗族人民心目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小时候,吃完晚饭,常常与小伙伴们围坐在某一家的火塘旁,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关于萨的传说。听多了,对萨就有了这么一些印象:萨有13位,她们各司其职,有管乡村的,有管山林的,有管婚恋、生育的,也有管水井的,还有管桥头的等,其中最传奇、最受人拥戴的是萨岁。她是古代侗族社会的一位女英雄,她神通广大,武艺高强,且心地善良,善恶分明,曾带领族人抗击无数次的外敌入侵,最后战死沙场,  相似文献   

12.
<正> 侗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款组织?人们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侗款制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2)侗款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持这种看法的人较多,只是在表述时略有差异罢了,如有的说它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氏族公社解体以后出现的,有的说它可能是原始社会末期,血缘氏族公社瓦解之后,逐步形成以地缘关系所组成的农村公社的残存形式,有的说它产生于侗族农村公社形成之后;(3)侗族社会的款组织应当产生于唐代以前;(4)它来源于羁縻州峒制度;(5)款的雏型已早在侗族初民的氏族社会存在,到宋代已有发展,并出现较高一级形式的款组织。  相似文献   

13.
<正>中寨镇是湖南省湘黔边境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边陲之地。全镇辖20个村和1个居委会。1.6万总人口中侗族人口占98%,几乎人人讲侗语,是极为典型的北侗民族聚居区。原生态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堪称北侗民族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历有  相似文献   

14.
侗款制试探     
一、侗款制度侗款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制度,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部落议事会”。侗族的村落基本上是一姓一寨或数寨一姓,即是不同姓也是有婚姻纽带联接在一起。因此,侗款也就是一寨或数寨氏族的联盟。若干个小款又可以结成一个大  相似文献   

15.
<正> 即使从宋代文献较多地记载侗族款组织活动算起,侗款的历史也至少石一千年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历史会更早些。长期以来,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无不与款有关。有的同志说侗款制是侗族文化的最基本牲征,确言之有理。①然而,关于款的名称,即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侗族固有词还是借词,目前学术界还众说不一,很有必要讨论讨论。何谓款?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据说,很多研究侗族的学者认为,由于侗族款约这种口头法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条款”,因此称之为‘“款条”,其词也称“款词”,所以“款”这“词的发音是来自汉语措词②。有的说“款”是个古代  相似文献   

16.
<正>侗戏是侗族文化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相传侗戏是在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由贵州省黎平县腊洞寨人吴文采等在侗族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创建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  相似文献   

17.
我们侗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人口251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地区及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地县.侗族有三部分,即老侗、皎侗、旦侗(均为自称).侗族古代自称的通称及各部分的分支称呼,可追溯到中古时期.据记载,侗族及其内部的几个原始支系,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三个支系的侗人各有特色.有意思的是,"旦侗"擅长陶瓷、乐器制作,并喜欢狗;但"老侗"、"皎侗"却对狗厌恶之极."老侗"女子善针织、能歌善舞,其歌在1986年曾轰动巴黎.1957年在莫斯科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也出自"老侗"地区.在广西三江一带的侗族多为"老侗"."皎侗"则分布较广,他们大多住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沿河地带,与外地交往比较密切,接受汉族文化较早,生产力较高,擅长建筑和造船.闻名国内外的风雨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19.
侗族     
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聚居在湖南、貴州、广西三省(区)毗连的地区,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共有人口七十多万。据說,侗族是古代于越人的一部分,很早就居住在貴州一带。他們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在侗族聚居的村庄,大多树木葱籠,江水潺潺。在迤逶不断的山崗上,茶子、杉、桐連成一片,山腰和平原是一層層的梯田。勤劳朴实的侗族人民,除种植水稻、棉花外,还兼营林业。解放前,侗族人民由于長期飽受反动統治阶級的压迫和剝削,有不少地方还停滞在“刀耕火种”、“木犁竹耙”的的原始生产状态,过着那种“官家吃侗家,侗家吃泥巴”的苦难生活。很多侗胞非但吃不上飯,有的甚至用稻草、豆叶灰代盐巴食用。“柴火  相似文献   

20.
侗乡茶文化     
<正>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虽历经曲折,仍一直保持下来。以礼貌、文明为特征的侗家茶,便是侗族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侗家茶别具情趣、美不胜言。每到侗寨主人让客人洗尘后,便连续端来三杯茶,第一杯茶谓之“生姜茶”,即用腌制的酸辣姜下茶,表示给客人清心;第二杯茶谓之“糖茶”,即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