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友伦 《中华魂》2015,(2):24-28
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好东西?评价民主制度的标准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发生争论。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三篇文章具有代表性:《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高民政)、《"中国式民主"的好坏要由民主来检验》(蒋德海)。三篇文章互相联系,引起了读者关注。《民主是个好东西》标题脍炙人口,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受到读者的好评。遗憾的是,文章没有进一步说明,"中国式民主"是不是好东西?《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承上启下,弥补了俞文的遗憾,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这是美学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和1857年前后发表的《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济学著作中,有关金银的美、矿物的美和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同志在《美学论丛》第一期(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上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3.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4.
拙作《墨子“三表”说初探》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之后,不虞加入了一派学术观点的行列,引起一些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卢枫同志发表的《墨子的“三表法”是唯物主义的吗?》一文(见《湘潭大学学报》八○年一期),把拙文列为“最近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三篇研究‘三表法’的文  相似文献   

5.
文达三于1988年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中有画”辨》(以下简称《辨》)的文章,笔者读后觉得有诸处不妥,便写了一篇文章兼与之商榷,题为《试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的主体内涵——兼与文达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内涵》)也在同刊1991年第1期发表;文达三阅后写了一篇《答赵玉桢同志》(以下简称《答》)的驳论文。观其文章,我认为,仍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惠文是我省比较有影响的中年作家。一九五八年即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六四年以来陆续出书(《三人下棋》、《悲欢离合》、《金銮梦》等)。从思想内容上看,恰好可按时序分为三个阶段:(一)、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共发表短篇小说四十  相似文献   

7.
有读者举报,由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中国医院管理》2010年12期(2010年12月5号出版)发表了署名王启辉的论文"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三卷集,那么能否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批判》、《手稿》、《形态》)编为他的哲学三卷集呢?如果说马克思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是由他的经济学三卷集完成的,那么是否能够说,他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是由他的哲学三卷集完成的呢?  相似文献   

9.
蒙古语的状态词问题是与副词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词类划分问题。状态副词包括一些什么词?它们有什么特点?研究者们一直有不同见解。那种蒙古语副词和状态副词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在《民族语文》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蒙古语的状态词》一文(以下简称《状态词》),提出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顺便说明一下:《状态词》的某些观点如果同本文有出入,应以本文为准。)王玉明同志在《西北民族学院  相似文献   

10.
荣孟源先生写的《再谈<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再谈》)一文在《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一期发表后,笔者连续写了《与荣孟源先生讨论<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一论》)及《再与荣孟源先生讨论<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二论》)两文,分别刊登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一、二期。惟因篇幅所限,还有些话没有说完。兹再撰此篇(简称《三论》),以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是怎样反映我们当今的客观世界的 ,是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现实 ,还是通过报道反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针对学者的批评 ,新闻界有何回应 ,新闻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至有辱使命。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三位京派批评家(李长之、沈从文和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实绩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能否以及如何"活"在现代,"活"在当下。李长之标举"传记体批评",沈从文选择"印象式批评",李健吾践行"随笔式批评",表面上是模拟式地学习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实质上是创造性地承续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文体,他们的"西就"之路实为"东归"之途。三位批评家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游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出路和走向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和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性问题是备受读者和批评界争议的话题。但这种性爱书写折射出当代美国社会性伦理观的嬗变和罗斯本人的性伦理观。本文以《垂死的肉身》为个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罗斯小说中的性爱书写是美国当代社会历史在文学文本中的反映,也是对传统犹太性伦理观念的一种反叛和张扬。小说中的性事书写作为推动小说情节演进的助推器,融入了罗斯对性爱伦理的拷问,体现出他对生命个体的理性与情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论述精辟且自成体系,他们对民族属性深刻辩证的理解,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标举的立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民族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摒弃民族沙文主义与抱残守缺心态,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价值立场暧昧的普遍主义,其开放性的民族主义品格是理解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境遇,澄清中国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某些论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对民族与人类解放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洞彻后殖民批评的悖论与危险,透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第三世界文学暗含着的黑格尔主—奴关系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学理价值。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对第三世界怀有善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都不可能代替第三世界的民族完成自身的文艺批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原有的观点认为价值定义揭示了价值的先天本质或是一种共性归纳。但“价值”就是共相,价值定义中的“是”并非表达价值和谓词的同一性,而是揭示了切入价值问题的路径,提出了理解整个价值世界的价值模型,表达了研究者核心的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在广义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整个哲学的核心关切是价值问题。如果作为价值哲学起点的价值定义不过是研究者自身的核心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必要性何在呢?如何使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超越于消极意义上的个人私见?自觉的价值哲学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解释、价值批判、价值弘扬,价值批判提供了价值哲学超越单纯个人价值呼吁的可能性,是价值哲学工作的重心所在。价值批判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价值模型的批判分析。主客体需要关系说的价值模型是功利价值模型,它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理由,时代的发展也提供了超越它的价值理由,而超越的方式首先在于超越其价值模型。  相似文献   

16.
空间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在作品主题的体现上具有不同的价值。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从地理空间、结构空间、主题空间三个层面分析《黄色墙纸》的主题,阐述女主人公意识突然觉醒的社会背景,揭示19世纪末美国社会对女性思想的压迫和自由的束缚,剖析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不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而且需要勇于反抗社会道德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卢森堡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在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的系列文章、在各种会议上的斗争以及对国际上追随伯恩施坦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等方面探讨卢森堡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实践过程,探讨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伯恩施坦主义及其谬误。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中,批评是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教育手段之一,但学生并非完全被动、无目的地作答。在对教师批评应答语界定基础上,分析了其语言表现和语用功能;并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世纪的人文学术和文学批评之发展,充满着历史、文化、社会及心理的裂变。如果说,跨文化语境的生成,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裂变:从旧的肌体中滋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呈现平台和方式;那么,就不能不顾及到这种裂变的独特性、复杂性和持续性,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对于这种裂变的接受、理解、应对能力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学批评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和吐故纳新,而且本身也在不断裂变中求生存、求发展,其不断被卷入新的文化语境,由此不断面对新的命题和挑战,不断转换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胡风是怀着对国际普罗运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批评活动中来的。胡风解放前的批评主要收录于《文艺笔谈》等七部评论集和《论民族形式问题》《论现实主义的路》等论文中,建国以来的批评主要是"三十万言书"。胡风的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阵营中最有个性的批评,足以跻身"五四"以来最富原创性的批评之列。胡风的文学批评在现代革命文艺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某种活力和理论冲击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