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GRAT和ICS对3所高校23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简单感激和对他人感激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简单感激和富足感的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在简单感激方面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感恩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对他人的感激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受到性别、家庭环境和专业等多方面的影响,感恩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青少年上网成瘾量表对青少年上网成瘾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上网成瘾者在神经质和宜人性上得分显著高于非上网成瘾者,在责任心和外倾性上显著低于非上网成瘾者,在开放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人格特质各因子对上网成瘾行为的贡献大小依次是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外倾性和开放性,且神经质和宜人性与上网成瘾成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和责任心与上网成瘾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对310名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与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前途偏见、专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与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4种人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神经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2)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感受到的专业偏见间接影响其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格及其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城市居民自主性低碳减排的内在催生因素,从文明演进视角下人格内涵的协同变迁出发,界定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人格的概念。基于890位城市居民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探索了生态人格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人格是包括生态理智性、生态宜人性、生态开放性、生态外倾性和生态责任心的五维结构概念;城市居民生态人格整体表现为积极特质,仅有生态理智性接近中立;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但是公众参与行为的强度远弱于日常使用行为;生态人格五维度与低碳消费行为均显著正相关;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是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生态责任心的影响强于生态宜人性。据此,从全面培养城市居民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居民生态人格塑造政策和低碳消费行为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66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宜人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宜人性人格对特定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反对一般公平、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链式中介显著,表明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特定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特定信任;宜人性人格对一般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样,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一般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一般信任。在教育上,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公正的感受,同时降低其对等级与支配的寻求,可以有效地提升该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以及一般他人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1 3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一般他人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外倾性、宜人性、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人际主动与人际信任、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宜人性和外倾性后,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能通过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能够直接预测人际信任。这些结果说明,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具有外倾性和宜人性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一般他人评价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BFI)和自编调查问卷对217名狱中男性青少年犯和263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男性青少年犯大五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青少年犯与正常同龄男生在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等四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宜人性与开放性在区分青少年犯与正常同龄男生有一定的鉴别力;家庭关系、父母是否离异、农村或城市户口、有无恋爱经历、上网频率、小时候父母是否在家、入监前生活状态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宜人性人格因子的形成;家庭关系、上网频率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开放性人格因子形成。本研究表明宜人性与开放性对青少年犯罪有一定预测力;家庭诸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人格特征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工读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特点;探索工读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长株潭地区的工读学校279名学生和普通学校36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读学生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显著相关,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获得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工读学生的扩散状态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延缓状态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社会支持在工读学生的人格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延迟状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及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两难故事法”“同伴提名法”对W市某幼儿园大班117名幼儿进行访谈,而后使用相关性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参与的幼儿具备良好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表现;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亲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可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在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幼儿整体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发展良好;女孩表现均显著优于男孩;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直接预测同伴关系,并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预测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求职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作用的机制模型并加以验证.研究编制了大学生求职行为预测问卷,调查了沈阳地区高校500名大四学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该假设模型.结果表明:除神经质外,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可有效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