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学森同志最近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钱学森同志的这些论断,对我们探索灵感的触发规律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译后杂记     
这里译出的奥斯本《论灵感》,是《英国美学杂志》和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近十年来专门论述灵感问题的仅有的一篇文章。因此,就西方美学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水平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知道,在西方,灵感在其最原始的意义上是指传达神谕的巫师所具有的一种神赐的灵气。“灵感”(inspiration)一词可以直译为“灵气的吸入”。但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已不再具有这种宗教的意义。从奥斯本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灵感的概念大致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柏拉图时代,灵感等同于神赐的迷狂;  相似文献   

3.
陈梧桐同志《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一文(载《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提出同志式的批评意见。陈文内容比较丰富,论列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我已在别的稿中谈过,不拟赘述。本文拟针对陈文再补述几点意见,欢迎陈梧桐同志和其他同志继续赐教。  相似文献   

4.
浙江经济学会召开座谈会,请王亚南同志解答理论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资本论》的学习问题、政治经济学说史的研究问题。关于《资本论》的学习问题,王亚南同志首先说明《资本论》本身的方法,然后谈研究《资本论》的方法。他说,学习《资本论》的人,一般都提出怎样学习这本书的问题,但是,首先提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光明日报》五月二十九日登载的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合写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北京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讨论文章。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的《学术研究》,发表了王中、郭佩衡两同志合写的《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合二而一”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这一讨论正在进一步开展。现将有关文章的论点简介于后,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敏中同志在《论人的本质和文学》(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一文中对毛星同志发表于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文学评论》上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毛星同志读了刘文并写信给他,对一些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有利于百家争鸣的。经征得毛星同志和刘敏中同志的同意,将毛星同志的信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在《文赋》的艺术美建构中,存在一个理论“支点”的话,那么,这个“支点”就是灵感论。 下面,我们将从陆机的《文赋》中,有关对“应感”与“天机”的描述,来探讨灵感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如何提出与表现的。 灵感与灵感的本质 《文赋》以“应感”为龙头,以“天机”为核心,与“收视反听,耽思旁讯”互为补充,递论情、神之用,对构思中的开塞行止等诸多情状,予以形象的描绘;对其文思的驰张等现象,做了周密的问津。陆氏首倡“应感”、“天机”之见,为我国文论树一里程碑──“灵感说”。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冈布里奇所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  相似文献   

8.
从1978年以来,杨献珍同志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上,对艾思奇、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1981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王若水同志发表了《辩证法的命运》一文以后,杨献珍同志紧接着在今年第1期上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一文,对王若水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这种批评和反批评,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杨献珍同志在《唯物论的命运》一文中说:“王若水、艾思奇同志多年坚持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们说,这  相似文献   

9.
对于山菊同志《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当我又读到了山菊同志的《客体是真理的唯一内容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以后,就更加感到,山菊同志关于真理的形式问题上的见解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对真理的内容问题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山菊同志的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和探索,读后深受教益,但通观全文的基本立论和根据,仍觉得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拙稿《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对董楚平同志《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功过》)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后来,董楚平同志发表了《再谈平均主义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作为答复。但是再三细读,我仍然认为董楚平同志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拙稿指出,董楚平同志在《功过》一文中有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实际上把它全盘加以否定”的弊病。《再谈》认为这是“言之过甚”。不错,《功过》一文确有一些抽象肯定平均主义的词句,说它是“农民在酝酿革命时的思想酵母”,“在农民战争的准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989年3月2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领导和《日本问题》编辑部邀请参加“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第5届年会”的部分日本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举行座谈。与会同志相互通报了各自单位近期的研究课题和学术活动情况,并对《日本同题》编辑部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骆为龙同志介绍了日本所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的工作和1989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日本问题》编辑部主任马桐山同志介绍了《日本问题》的出版情况和今后设想。与会同志就当前我国日本研究状况谈了不少看  相似文献   

13.
来信摘登     
《社会》1983,(2)
对《道德法庭》的问题讨论很及时。不少同志对《××××》《×××××》以及《×××》等报刊的“道德法庭”有意见,而《社会》杂志把这问题提了出来,很有战斗性。因此《文摘报》也摘载了。我深切体会到要办好一份报刊,在社会中产生较大的影  相似文献   

14.
读了赵克同志的《蒲松龄设馆教书时间的考证》(《求是学刊》 1980年第四期),很有收益。但对其有关考证论列,不敢苟同。现仅就赵文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赵克同志与诸位研究者。 一、蒲松龄初馆教书不在“中年”(四十一岁左右) 赵克同志的考证认为。蒲松龄初次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丁伟志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载《人民日报》1981年8月25日)一文,感到很兴奋,同时又有点不满足。兴奋的是,丁伟志同志试图提出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社会科学研究将是很大的推动,意义着实深远;不满足的是,文章阐述得尚有不够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九年我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参加《太平天国文献》四大集的编纂工作。当时曾与王淑慎同志一起在罗尔纲同志指导下,把现存的玺印拓本和太平天国文件上所盖玺印辑录下来,编成《太平天国印谱》,附录于《太平天国文物》之后。时隔二十多年,因种种原因,《太平天国文物》至今未能问世。现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来谈谈,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董玉魁同志《试谈价值规律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载《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2期)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些观点,我还不敢率尔同意。关于价值规律的广义与狭义问题董玉魁同志首先把价值规律区分为广义的价值规律和狭义的价值规律两种。然后认定,我的观点属于狭义的价值规律,孙冶方同志的观点则是广义的价值规律。接着说:“狭义的价值规律,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广义的价值规律,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孙冶方同志的主张社否确属董文所说的广义价值规律,我且不做评论;但对于我自己的观点,我则可以明确地声明,它断乎不是董文所说的那种狭义的价值规律。我在《也谈价值规律》一文(见《光明日报》1978年11月25日)中是这样讲的:“价  相似文献   

18.
四幕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是我校中文系学生李龙云同志创作的。它是一出正面反映“四五”天安门事件的好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石丁同志认为《小院》迎合了当前的某种错误思潮。他要人们对该剧“嗤之以鼻”(见《人民戏剧》第六期),大有把《小院》打成“缺德派”作品之势。《小院》是青年作者的习作,不可能十全十美。恐怕还是不要在文坛幼苗上驰马为好。特别是涉及到当前文学创作的一些原则问题,应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进行切实的探讨。本期发表张葆成等同志的文章,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同时发表我校中文系学生演出《小院》的部分剧照。  相似文献   

19.
沙文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后,仍无限忠诚于革命事业,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行认真地研究,完成了一部七万多字的《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的文稿(下简称《探讨》),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风亮节。随着沙文汉同志错划右派问题得到改正,《探讨》一文终于重见天日,《浙江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三、四两期连续刊载了《探讨》全文,使我们有幸认识了沙文汉同志剔精抉微研究历史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古史分期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文论没用灵感这一术语,但描述与阐释灵感现象的地方,却并不就少。英国 著名美学家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想》里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中国古文论表述的天机、神会、灵气、兴会、天籁、顿悟,等等,意思不总是但却常是灵感。中国古文论家关于灵感的见解,杂陈于他们浩如烟海的论著之中,多带有个别性、直观性与感受性,缺少系统性、综合性与理论性。如果把他们的这些见解集中地加以考察。就不难窥见到中国古文论关于灵感的见地有其 精辟、独到、深刻之处与重要的理论价值。 灵感是一种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