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补充,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因此,学习唯物辩证法范畴,对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对于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作用,不言而喻,讲授唯物辩证法时,范畴就非  相似文献   

2.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逻辑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万宁“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既是辩证思维的逻辑行程,又是思维再现被认识对象整体性的逻辑方法,它贯穿于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的辩证逻辑的全部理论之中。因此,我们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逻辑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认识对象的立体存在和立体联系,是立体思维的客观基础;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群以及对象整体联系的思想是立体思维的理论基础;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立体反映功能,是立体思维的生理机制。立体思维是发展和完善化了的辩证思维,它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由线性矛盾、平面矛盾的研究进入了立体的内外矛盾的研究,由单一矛盾的研究进入了矛盾群以及矛盾群的相互立体交织的研究;由矛盾对立两极的研究进入了矛盾多极的研究;由把握一般性的联系的研究上升到了把握总体性或系统性亦即立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具体概念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是辩证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概念的成熟程度体现着辩证思维的成熟程度 ;具体概念所包含的思维内容是判断和推理的浓缩 ;具体概念在辩证思维中的展开 ,使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得以体现。具体概念在辩证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运用一分为三思想方法,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逻辑学,整个的是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消散,是事物的量变、质变到量变,是运动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论是基本范畴和观点,还是认识观和方法论,或者是揭示和阐述的基本规律,乃至是体系构造的基本框架和骨干,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普遍性是一类事物的本质一般,它包含有特殊性于自身之内.普遍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有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普遍性两种形态.抽象普遍性是以不完全的形态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它是思维抽象所标示的内容;具体普遍性是以完全的形态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是多种抽象普遍性规定的综合,它是思维具体所标示的内容.本文澄清了对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普遍性的涵义以及二者关系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阐述了人的思维只有从抽象普遍性达于具体普遍性,才能使思维具有完备的客观性和彻底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7.
学习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但要全面、正确地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出发点。而且,更要学会和研究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所体现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科学的思维就是一种辩证思维。是辩证思维同系统思维的统一。其特点在于:运用建立在辩证性原则上的系统性原则。对对象的系统进行综合的把握,它以辩证性和系统性为其本原则,以抽象  相似文献   

8.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之说,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之说不能同真;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之间的关系不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表现。然而我国哲学界关于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之说却使辩证矛盾体系出现了逻辑矛盾,其原因在于将日常政治生活领域中所使用的某些概念直接等同于辩证矛盾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简称上升法),是一条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而排列范畴顺序的原则是人们运用上升法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无论在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功用。水文就此原则及其运用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 何谓排列范畴顺序的原则?辩证逻辑所研究的关于上升法的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思维中具体地把握认识对象时,必须这样排列范畴顺序:简单的最一般的概念排在前面,复杂的概念排在后面,更复杂、更特殊的概念排在更后面。这就是上升法为我们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贯穿于这个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思维艺术:一是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二是运用一系列辩证范畴和概念、辩证判断和命题、辩证推理和论证构筑的辩证思维内容.三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的是概念、规律和范畴等形式。正如列宁指出的:“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各门科学,由于它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那么,概念、规律、范畴这些反映形式,它们之间是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新闻传播过程视为传播者与受众两个思维群体的矛盾运动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具体化为抽象与具象的矛盾.作者初步描述了新闻传播中二度抽象与二度具象的基本态势,并据此提出新闻报道抽象与具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作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吸取中国新闻史上无效传播和低效传播的教训,很有必要深入展开对新闻传播业务理论的思维学和语言学研究,以清理各种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创造性的实现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思维方法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宏观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为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同时在具体矛盾范畴分析上则有创新和发展;在微观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革命最新成果的系统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是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特有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作为逻辑的辩证法来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的时候,提供了研究辩证矛盾的范例,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矛盾的学说。《资本论》逻辑中所运用的全部逻辑概念及其它们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联系和转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这个“不断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的矛盾发生、发展和克服的理论抽象。《资本论》的逻辑可以说就是辩证矛盾的逻辑。本文试就辩证矛盾在科学抽象中的作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辩证法,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基本指导原则;把矛盾分析和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重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时代特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排除干扰把握大势,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独特风格,把唯物辩证法思维转化为实践和认识方法,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落足点。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切复杂的客观事物都充满着多样性的内在矛盾。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以一定的时间、空间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事物,都是矛盾存在的具体性及其运动过程的历史性的统一。客观事物的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性为人们的抽象思维所反映和概括,便形成了具体的历史的思想方法。用这种方法观察事物、分析矛盾,从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和把握中,又在思维中再现和复制了对客观事物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主观和客观  相似文献   

17.
论抽象思维的创新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它的超越性和非确定性反映了它的创新特质。逻辑抽象思维是用抽象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思维形式,它的目的性、规范性、集中性、有序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对立面的互补性、整体综合性都反映了创新的基本性质。创造性直觉是理性抽象与感性形象的统一,在创造性直觉中,抽象思维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积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特性和主要内容的具体分析确证以下三点:一、唯物主义辩证逻辑是以抽象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二,这门科学总结出的辩证思维基本规律、主要方法以及辩证思维形式都是从结构或进程角度研究抽象思维的理论成果;三,这门科学也以推理为研究的中心内容。以上论断无疑表明唯物主义辩证逻辑具有逻辑学的质的规定性。据此足以确立“唯物主义辩证逻辑是逻辑学”这一论题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从抽象走向具体属美学方法高级层次,它是以概念的分化为主并伴随着概念聚合的回环往复的辩证运动的。周来祥先生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建构了一个既积淀了人类美学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特建树的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具体和抽象这两个词,人们是经常使用的,不过使用的角度是各种各样,其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归纳起来讲,不外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三个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本文主要是试从认识论意义方面来论述什么是具体和抽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和抽象是认识论也是辩证逻辑中重要的一对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又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认识就是在具体和抽象这两极对立的形式中运动。因此,正确地掌握具体和抽象这对范畴,对于正确地理解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