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协同学对系统科学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学又称协合学。它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于1973年提出、1977年正式创立的。1983年,哈肯又发表了专著《高等协同学》。在这本书中,他运用现代数学中的概率论、分支理论和突变理论,吸取了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把动力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协同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无机界,而且也适用于有机界;不仅适用于宏观系统,而且也适用于微观系统,还适用于宇观系统。它既不同于揭示特殊规律的具体科学,又不同于揭示一般规律的抽象科学,而是一门联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杜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相似文献   

3.
薛伟江 《社科纵横》2006,21(2):13-15
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的理论基石。作为系统考察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原理,唯物史观全面揭示出社会政治运作的动力机制,深刻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细阐述了政党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为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民 《社科纵横》2007,22(12):119-120
科学的实践观和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优秀继承者深入研究革命斗争实践,阐明和发展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的过程,正是确立、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的实践观,形成、拓展和加深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生科学是研究人的生存、发展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适应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需要产生 ,为人们驾驭人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但是 ,直到目前 ,从科学角度系统研究人生的著作仍然很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生科学概论》(庞发现等主编 ,2 0 0 1年 1 2月第 1版 ) ,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从科学角度系统研究人生的著作。该书适应中国人生实践对科学人生理论的需要 ,认真总结研究古今中外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 ,揭示了人生的一般规律 ,又在人生一般规律的指导下研究解决现实人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无论是在探索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列宁曾指出,真理是过程。然而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揭示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实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学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的科学,是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学是从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党的建设和社会学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社会学能否对党的建设作出贡献?本文试图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创新和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党风科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文禄 《创新》2007,1(3):44-48
党风建设是一门科学,党风建设的实践需要党风科学理论的指导。深刻认识党风科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时代价值,创新和发展适合中国特色的党风科学理论体系,努力探讨党风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增强党风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莉 《创新》2019,13(1):81-92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应用现状显示,着眼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复杂教育系统规律,仍是当前破解教育困境的紧迫课题和难题,也说明这一新理论的真正特质和内涵并未被人们所真正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重提。复杂性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复杂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这一外部表征;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复杂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表征来源及形成内因。前者是复杂性科学的前两代,后者是CAS理论的贡献,是复杂科学的新一代。CAS理论揭示了复杂社会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内在机理,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新方法。CAS理论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统一性,引导人们系统、整体地从内到外地研究事物,堪称探索人类复杂教育系统问题的新工具。可推进教育科学跳出简化思维固臼,而以新视野、新方法重新审视复杂教育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弄清政府机构设置的理论根据,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这个中心,阐述了政府职能的体系、层次和分类以及政府职能全面强化——强化中有弱化,弱化中有部分强化、发展和转变——全面弱化——消亡的基本规律,并论证了政府机构设置和改革的四个基本原则,即职能原则、系统原则、管理层次和幅度适当原则、权责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11.
赵延民 《唐都学刊》2009,25(2):121-124
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政府在职能和工作方式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型,是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的革命性突破,是政府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国人民政府性质决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简化与整合政府的职能部门;提高政府效率;建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政府的经济职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理论来源于经济实践,任何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都是针对一定的经济任务而提出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具体经济形势而变化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认真研究政府职能变迁的理论和历史,强化对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认识,改变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由于制度发育的落后性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仍需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体系的均衡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掌握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社会管理资源、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强化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社会管理环境建设,在实施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明安 《求是学刊》2002,29(2):66-73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范云芳 《唐都学刊》2007,23(5):124-128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古典学派认为自由经济符合"自然秩序",存在"看不见的手";李斯特比喻政府就像"植树者",会在很短的时间营造森林;福利经济学派主张政府只有积极干预经济,才能解决社会福利问题;凯恩斯要求扩张政府职能;新自由主义则要求收缩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新制度学派认为,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会造成"政府失灵",所以,要在市场和政府之间保持平衡。以上观点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北京[1]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动,原有的治安管理体系几近瘫痪,城市秩序混乱。为稳定城市秩序,警察出现在市民生活中,具有现代社会治安管理职能的警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北京治安在政府、警察与民众的互动作用下,出现了一些好转,但其中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As an issue in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handling urban risk generalization invites reflection o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the immediate or potential risks entailed in rapid urbanization across the globe. As part of research on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China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managing urban risks. A study of spatial theory indicates that urban risk generalization in China is essentially a structural issue arising from an immature system of generalized benefits in urban space rights and interests along with an unbalanced spatial structure, functional disarray and ecological disruption arising from inequitable and unbalanced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readjustment and renovation. As an innovative form of modern urban public management with its target shifting from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things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spatial management enlists actors including government, business, society and citizens to seek a “community of shared spatial interests” with a rational structure, effective functions and an optimized environment at the level of spatial production and interest distribution. We need innovation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s, drivers and mechanisms of urban public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cology to realize their institutionalization, synthesis and reordering, strategically forestalling and resolving urbanization risks and realizing a spatial governance vision of the scientific, fair and sustainable allocation, growth and renova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risk era.  相似文献   

18.
谢尚果 《唐都学刊》2006,22(2):32-35
政府信用是政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就是要以建设“有限、责任、法治、透明、公正”的信用政府为目标,构建政府职能明确、配置科学合理、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限政府;建设依法行政、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建设职、责、权、利统一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服务周到的责任政府;建设决策、执行、监督的信息公开的程序科学合理、民主参与、公开透明的透明政府;建设政企、政市、政事、政社分开的管理服务与部门利益分离的以保持社会公开、公平、公正为己任的中立政府。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组织:现代学校发展战略的理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龙海 《学术交流》2002,(4):156-160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创建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该理论以其思想的先进性、手段的时代性以及方法的务实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管理思想体系。构建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特征更体现了学习性机构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普及,先进、科学、富于变革力量的学习型组织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黄素娟 《社会》2018,38(2):134-153
本文从国家政权建设视角探讨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土地产权的变迁。辛亥革命后,广东军政府通过政权更迭取得了承袭公有土地的合法性,并用法律规章明确划分出官产,以区别于私有产权。广州市政厅成立后,为了明确省、市政府在税收中的权限范围,提出“市产”之名,在市区范围的公有和共有性质的产业随之都被纳入“市产”的范围。通过铺底登记,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实现了对双重产权的管理。最后,政府通过设立土地局进行土地登记,以实现私有土地的产权确认,进而征收土地税。至此,现代国家政府与民众在土地事务上重新确立了契约关系,城市土地产权管理体系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