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怎样安慰     
金人 《金色年华》2008,(8):60-60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得到别人的安慰;那么反过来,安慰别人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可是,应当怎样去安慰呢?一个朋友生病了,你到医院或他家里看他。你也许会说:“安心地休养一些时候吧,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你大概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安慰话了吧!但照谈话的艺术看来,这两句话不过是一种善意的祝愿,却不能算是安慰。  相似文献   

2.
皇帝与生肖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生肖,或肖飞禽走兽,或肖日月星辰,或源于图腾崇拜,或来自神话传说,但一般来说,他们从自身的属相中找到一种吉祥和安慰。然而中国的某些封建皇帝,却把生肖当成“人生命定大相”,纳入天人感应与宿命一流,闹出很多笑话。  相似文献   

3.
数字     
“活着的人的努力、你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 ——温家宝总理5月14日来到设在北川中学体育场的临时安置中心安慰并问候这里的受灾群众。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导刊》2008,(21):10-15
在地震、水患等天然灾害之后,或多或少每个人的心理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但在事情过去之后,有些人已经调整好心情准备回到原来的生活,有些人则沉溺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也有些人需要别人的倾听和安慰才能平复伤痛。事实上,孩子的心理恢复较成年人更为困难,这时候只有靠家长的爱与关怀来帮孩子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5.
“医生可否战胜所有病魔?”“人类可否战胜死神?”千百年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至今还是“不”,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可能永远是“不”。因此,“有时可以完全治愈,有时可以解除痛苦,有时可以给予安慰”这句谚语很值得回味。当生命处于终末期时,有人陪伴也许就是最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6.
聊天是人生一乐,是一种享受。人生不易,每每苦于月不能常圆,花不能常开,良朋不能常聚。人的种种境遇,无论是辉煌,抑或是黯淡,都渴望得到理解、安慰和渲泄。如果能和朋友熟人尽情倾谈,聊个酣畅痛快,工作的失意、生活的压力、退休的失落、失恋的苦闷、丧偶的孤独。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与朋友熟人交流,欢乐有人分享,忧愁有人分担,迷途有人指点,缓解了生活的巨大压力和紧张情绪,会使人心情愉快、身心放松。古人说:“交友莫若谈”。人累了,需要休息;心累了,需要倾诉。人活在世上,确实没有比孤独无友、无人可谈更为乏味也更为可怕的事。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小男孩,半夜被雷电吓醒了,哭喊着找爸爸。他的爸爸隔着门安慰他:“哦,好孩子,上帝爱你,他会保护你的。”男孩回答说:“我知道上帝爱我,但我现在就要一个能摸得着的上帝。”孩子的心是纯净的、澄明的,同时又是脆弱的、无助的,它需要你的呵护、关爱和温暖。这爱不要太广博、庞大,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只要他稚嫩的小手能够触摸得到就很好了。与这种可以依靠的爱相比,任何动听的赞美和许诺,都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 “曾子杀彘”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其意固然在于说明“婴儿非与戏”、“欺子非所以成教’”的道理,但最终…  相似文献   

8.
柳絮纷飞 《职业》2009,(9):52-53
“今天股市暴跌啊,我亏了十多万!”朋友在MSN里哀嚎,立马投入安慰他受伤心灵的“战斗”中。没想到他甩来一句话让人哭笑不得一“我在开心刚上虚拟炒股呢!”我们在开心网里辛勤地劳作赚钱,为何不可以将这般用心放到现实生活的理财中呢?  相似文献   

9.
兰心 《金色年华》2011,(8):72-72
单身,有时不一定是贵族,单身也许会比较自由,但自由也有一个同义词,叫作寂寞,因为人不是什么时候都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有时好东西需要人分享,有时候难过需要人安慰。单身贵族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独立以及感情上的独立。独立是什么?独立是需要而不是依赖,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异性,而不依赖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一夫 《当代老年》2009,(11):43-43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到难堪的玩笑,如不知怎样调节情绪,沉着应付,就会陷入窘迫的境地;相反,如采取适当的“自嘲”方法,不但能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而且还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寂寞才说爱,为何你要那么坏,你根本就不爱,可我还放不开”,这首歌把一个伤心落寞的人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有时候因为寂寞,不少人选择了随便找一个人在一起.当你寂寞时你是想要亲人的陪伴、朋友的安慰还是想念的人一个拥抱? 现在就来做个爱情测试吧,看看你寂寞时需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央视联合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卫生部也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但由于这个名字相对专业,普及推广还需要一个过渡。国内已为“老年痴呆”正名,表面上看只是几字之差,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为“老年痴呆”正名,表面上看只是几字之差,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杰所言:“语言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判断性在里面,它是一种标签,会传达给别人一些信息,会影响被称呼的社会群体的自我评价。”让阿尔茨海默病人远离“痴呆”这两个宇,无疑会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安慰,体现社会对这一群体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相似文献   

13.
王小山 《中外书摘》2008,(10):26-27
“绍兴人有良心。”电视台的朋友说。因为四川的特大地震,奥运火炬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决定把接力后的庆祝晚会取消了。绍兴市郊大禹陵,是火炬接力的起点,看到了很多和灾区有关的口号,多少获得一些安慰。  相似文献   

14.
“小魔女绝妙安慰”、“坏女孩有问必答”、“采花的蝴蝶快点来”、“今夜我是你的新娘”……一句话旁边配上一个声讯电话号码,这样的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广告近来在报刊杂志、寻呼机上及街头随处可见。循着这些广告,记者对声讯台进行了暗访,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5.
人生在世,不见得个个有机会登台讲演,但人人都免不了经常聊天。这既是难得的施展口才的时刻,也是很好地树立形象的机完。更主要的,聊天是自身的需要,是友谊的需要,也是社交的需要。自己有了苦闷、感觉孤独,总愿有人来聊聊;安慰、望别人,则需要戎别人聊天;初到一地,人生动疏,力7了解酒产、结交朋友,也请写日围人聊聊。人是青动请田,由生到领到反,这题后馈人程度上访益于聊天。说聊天罡神享受,大概没人不承认:一林清茶,三二囹反,天上人问,已告中外,层D丹同,神聊一通,谁不惬蒿?说聊天是顾工作,多天也打非没有例子。…  相似文献   

16.
达人 《老年世界》2010,(18):33-33
出于保健的需要,很多人喜欢服用补药,特别是对那些“参”字辈的补药,更是情有独钟,如人参、党参、西洋参等。这些补药对于“气虚症”或“气虚体质”的人,确实具有良好的滋补功效,但不是所有的“气虚”或“气虚体质”的人都适合服用,如气虚并有高血压、甲亢等病人就不宜用。如果他们服用补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还有湿热壅滞的浮肿、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名嘴”,白岩松的大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他成名、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说”。 作为主持人,白岩松不断采访名人;作为名人,白岩松也经常被人采访。不管是采访别人还是被别人采访,都离不开一个“说”字,而白岩松不仅能说,而且还说得机敏,说得睿智,说得诙谐。生活中的他也如此。 巧言安慰人 在《东方时空》的四大主持人中,敬一丹阅历最丰、立凭最高、年龄最大,被称为“大姐”。 一次,她对白岩松说:“在你们这些年纪轻轻的小弟弟面前,我感到一种作为大姐的压力。”白岩松听了,便…  相似文献   

18.
姚洪双 《金色年华》2008,(11):60-60
如果不经历那件事,我绝对不会知道“时间”不仅是抚平伤口的安慰剂,而且也是是非曲直的检验师。  相似文献   

19.
邓美 《老年世界》2010,(13):36-36
大多数“更年期”妇女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潮热、烦躁、出汗”。特别是“潮热”一症,有时需要经过3-5年才能彻底消除。“潮热”并不一定会给身体带来健康问题,但它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因为,“潮热”和“烦躁”往往是并列的,设想一下,一个人每天那么烦躁,生活质量能提高吗?  相似文献   

20.
社工亦凡人     
最近在一个社工学生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作为一个社工,不该这样。”其实她所说的“不该”,在我看来她根本没做错什么,只是人之常情罢了。虽然我不认识她,但还是忍不住留言安慰了她一下。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她是社工。这在我认识的社工人当中,也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