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 《天府新论》1999,(6):66-69
“体物”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命题。它与“感物”之说有密切的联系,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展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不同趋向。“感物”说着眼于客观外物对创作主体心灵的触引感发,引起创作冲动。而“体物”说则侧重于艺术传达过程。它更注重的是对客观外物形貌的描绘予摹写。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加进了审美体验论的某些内涵。“体物”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递嬗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即对“体物”说的内涵及其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一“体物”说最早见于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分析"知音"、"韵味"这两种中国古代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方法,剖析中国古代文论中蕴含的艺术接受理论,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赵永春 《社会科学》2021,(4):148-16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古人用"天下"指称王朝国家的"中国",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与“美”与“真”相关的“善” ,道家是以“道”的内在能量并具有“生万物”的能动作用为“善” ;儒家则以“仁”为“善” ,更具有实践作用与“仁”的行为特征。“善”在道家那里与“美”有间接的关系 ,而儒家在孟子那里 ,则将“善”作为“美”的起点和必备的条件 ,“美”的最高境界是“大而化”、“圣而神”。荀子从“人性恶”观念出发 ,又将赤裸的政教功利输入“善”与“美” ,提出“以道制欲” ,“化性起伪” ,使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思想之功利观从此成型。  相似文献   

5.
自从鲍桑葵将艺术媒介与情感表现的关系看作“探讨美学基本问题的真正线索”以来,艺术的物化理论日益成为现代美学关注的课题。正如科学思维方式离不开逻辑运演的抽象概念一样,艺术思维方式也离不开赖以定形的色彩、线条、音响、动作等物质媒介和形象语言。艺术被界定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或符号化的产物,在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7.
<正> (一)传神论在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艺术创作论的核心.对世界美学思想也是个杰出贡献.传神论思想在我国早就存在,追溯起来汉代就萌芽了.但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说法.在这之后,南齐著名画家兼画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对顾恺之的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魏晋南北朝时代,传神论多限于绘画,而且止于人物画.唐宋以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神论逐渐由人物画推广到一切绘画;二是由绘画推广到一切文艺类型,如诗歌、戏曲、  相似文献   

8.
“趣”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作为一个美学要求历经漫长的演进过程,逐渐从生活深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审美原则“。趣”既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美学境界,也是审美鉴赏追求的重要内容。以“趣”为母体,不断地延伸扩大,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家族。  相似文献   

9.
董雪静 《学术论坛》2012,35(4):197-200
"厚"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较为后起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一种圆润滚实、肉膏骨健、笔力逑劲的书法审美风格。从汉魏自然朴拙之自发风貌到晚清书家精心刻意之自觉追求,"厚"逐渐由一种简单拙朴、雄强泼辣的书法形体特征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审美风格和艺术品鉴标准,在形态美、立体美、力度美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书法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一种文化的主导思想方式与了解这种文化的时间观有内在关联。这不仅仅是马丁·海德格尔的看法的一种延伸,而且可以在另外一些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家(比如尼采、柏格森、胡塞尔等等)那里找到这样那样的支持。按照这个思路,要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就需要知晓它所包含的时间观。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时间的最主要两种看法,一是末世论(目的论)的,二是物理自然的。前者来自基督教,认为真实的时间由人与上帝的关系构成;因此,时间或历史向着最终决定这种关系的那个终点─—…  相似文献   

12.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3.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栖居在自然中,与自然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人离不开自然,——不管他对自然采取亲和的态度还是敌对的态度,是要融入自然还是征服自然。在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审美活动中,对自然的思考是一长久而常新的主题。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对应论,就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念在美和艺术领域的一个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正> 当代科学成果证明,大至宇宙天体,小至质子中子,皆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可寻。唯独深刻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学艺术是一个不可解的“鲁毕克魔方”吗?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但文学艺术的多向性、动态性、模糊性、形象性特征,决定了它运动变化的轨迹远不能用公式、图表作出精确的描述。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或许我提了一个怪问题:杜诗中的幽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名炳千古的诗圣,诗歌星河中灿烂的北斗星,杜甫的作品博大精深,字字珠现,句句血泪。“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天言夺苏李人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庆之流丽……嘴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志铭》,元模)“由社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舍家之好耶?”(黄庭坚,转自傅庚生《杜甫诗论》)历代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续,赞不绝口。可我却只拈出“幽默”一义,该不是有点煞风景吗?象杜甫这样以“诗圣”…  相似文献   

18.
“美” 字,许慎《说文解字》说它“从羊从大”.徐铉随之立了个“羊大为美”的命题.美学家据之而发挥,却未悟到许慎是汉朝人,只能依据汉人的观念,不能真正从文字起源角度说清问题,因他并未见过殷墟的甲骨文字.鲁迅戏称“美”字为“戴帽子的太太”,看出是“太太”,才颇显出观看者的灵性.  相似文献   

19.
张丽清 《兰州学刊》2004,(3):178-179
依照现代西方的"个人"观念衡量中国传统法律,"个人"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诚然有与自然经济、专制王权尤其是宗法制度相依存的主要一面,但也有中国古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及自我的反思的积极成果.在此以今人的视角阐释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念,力图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寻求可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洋溢着一种乐观情调,它强调人与自身、他人乃至天地的和谐。和谐犹如一把利剑,削去现实的痛苦、历史的忧患,劈开一条乐呵呵的人生之路,也给中国美学带来独特的面貌。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北宋郭熙在论山水之美时,曾谈到两种审美观照心理,一是可行可望,一是可居可游。这涉及到审美愉悦的两种境界,可行可望,是耳目之娱、视听之乐,它虽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但终是局外人的目光,显得不那么纯粹。而可居可游是在发现人与大自然根本亲和后所获得的一种会心的愉悦,它不是局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