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前外资银行外汇业务经营 特点 (一)经营模式全球一体化。主要 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贷款 客户实行全球授信。外资银行90%以 上的贷款客户是其母国在华投资的企 业,此类企业的贷款占用其母公司在 外资银行总行的授信额度,实质上是 境外母公司对其进行担保。二是统筹 安排,实现利润最大化。如对利润小、 操作繁琐的业务,外资银行总是根据 其总行的安排,尽力满足客户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人才的挑战。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在指定地区享受与中国国内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在面对面的竞争当中,优秀的金融人才将是中外银行正面交锋的焦点。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外资银行瞄准的国内人才是通晓国内金额政策和法律,具有客户资源的高级客户经理。他们将以高薪、出国培训、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国内银行优秀人才,随之而来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客户、市场资源大量流失。人才流失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3.
冯启文 《统计与决策》2004,(10):132-133
一、中国银行业加入世贸组织承诺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在金融服务业中,银行业的开放承诺最为彻底.我国承诺逐步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对象限制,在5年过渡期结束时实现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为中外资银行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银行业入世承诺可概括为:  相似文献   

4.
入世以来,我国政府按照开放金融业的承诺,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逐步取消地域、客户和业务方面的限制,全面放开本国银行服务市场。2005年是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本国银行服务市场之前的最后一个过渡年,入世五年来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对外资银行这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时间内,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的限制,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在金融产品的提供、金融环境等方面与中资银行享受平等待遇。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外资垢全方位竞争。  相似文献   

6.
傅韶松 《统计与决策》2004,(10):134-135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管理理念更新的需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从各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客户的管理和营销.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及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分析(一)模型的建立现有文献对外资银行进入有多种客观度量指标,我们在此综合了Claessens(2001)和Hermes(2003)等的观点,将外资银行营业性网点的数目(FBNUM),外资银行长短期贷款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比率(ACSTFUN)和外资银行所有者权益占比(AEQUITY)作为外  相似文献   

8.
董建平 《山西统计》2003,(4):24-24,27
我国加入WTO一方面要求我国必须按照市场准入原则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遵守GATT和WTO规则。我国金融业在入世后很多方面的发展将受到众多的瞩目,涉及的项目主要有票据、信贷、融资、金融租赁、所有支付和货币转移、担保和承诺、帐户项目、外汇、汇率、期货、证券、贷币经济及金融信息的提供给转让等。另一方面要求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必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势必会将目标首先瞄准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与中资银行产生激烈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9.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金融业的大门开始向外资银行敞开。此后5年,中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银行在内地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至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宣告施行,标志着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了人民币业务。2007年4月,汇丰、花旗、渣打、东亚4家银行作为首批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开业,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随之“破冰”,  相似文献   

10.
一、商业银行上市的意义 人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外资银行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外资银行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我国商业银行想要与之匹敌,必须首先强身壮体,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抗能力.这也是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上市目的的普遍定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也得以快速发展.由于受中国金融体制的影响,多数外资银行均采取股权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并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既为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精耕细作”中市场已经显露效果。目前信用卡客户对一些品牌的集中化优良口碑正在形成中,各信用卡品牌在不同城市、不同客户中正逐步形成势力范围。这一结论是在2009年8月,为纪念牡丹卡中心发卡20周年而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受托执行管理的“2009年中国信用卡品牌指数研究报告”中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面向外资银行的区域金融生态就是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区域环境,它包括区域金融生态平衡、区域金融生态周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文章依据当前省域外资银行发展情况、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其灵敏要素的分布情况,将大陆31省域划分为四级金融生态.不同等级的区域金融生态之间有竞争关系,但更强调协调与合作关系.对不同等级的省域金融生态应从外资银行引进策略、省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外资银行分行与外资法人银行的业务差异,并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了外资银行分行改制为法人行的价值,并得到了其最佳改制时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受到银行净收益、银行零售业务规模及控制经营成本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批准汇丰、花旗等9家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目前为止,在上海浦东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25家,其人民币业务存贷款总量占全国大陆境内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16.
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论述了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 ,提出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和挑战。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 ,外资银行在中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在引进外资银行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需要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加入wr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外资银行纷纷在华设立机构,其业务发展也大大加快。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等经济金融发达地区是我国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会在五年后取消,并且外资银行一般在资金实力、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而在全能型外国商业银行的面前,经营品种单一、依靠存贷款利差维持生计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业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现有对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国有金融业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彻底打破。 二、人才竞争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随着花旗、汇丰、东亚等银行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的经验观念、营销策略、客户服务等诸方面已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攻势,所谓五年的缓冲期某种程度上并不存在。目前,国内同业都在超常规发展个银业务,稍有懈怠,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实施全面质量营销,在转变观念、金融创新、市场营销、质量控制上下功夫,实现由传统筹资储蓄业务向个银业务的转轨,不断增强竞争力。个银业务的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营销,就是将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营销管理之中,对产品、服务和营销的全过程进行一种广  相似文献   

20.
赵春玲 《江苏统计》2000,(11):12-13
本文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中央银行对国内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金融监管的力度进行了探讨 ,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 ,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