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彭秀琍 《民族论坛》2003,(11):56-57
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体制,是一个宏观的课题,现联系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对命题的认识西部开发主要是民族地区的开发。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大西部的边缘,因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普遍规律具有相同性。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如何投融资是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民族地区的经济因多种因素又愈加落后,投融资因此变得尤为突出。且我国整体市场发育还未到规范的状况,发育还不成熟,不平衡性是特征之一,因而体制的制约更为突出。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绝大动力和深厚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创新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基层政权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城市社区结构、给城市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建立高效的城市社区组织队伍、创建社区服务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的思考,全面地梳理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路,指出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在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旅游的转型发展实践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投资优先"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实现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战略,更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已基本具备发展路径转变所需的人力资本积累。据此,提出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潜创新、全面激发中小企业和少数民族居民的创新活力、以旅游业转型发展为契机推动社会综合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西部重工业能源城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六盘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化石能源,城市发展模式为不可持续的透支化石能源的恶性循环模式.由于城市产业长期处于生产链条末端,产品科技和资金附加值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长期处于全国靠后的水平.如何摆脱落后发展的惯性,和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小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环境,六盘水开始总结和反思.六盘水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变"政策,通过探索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和大体育产业,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国际标准旅游度假人文城市,后发直追实现弯道超车.发掘、整理和整合人文城市资源,摸清家底,为后续工作做好最基础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综观世界上诸多国家启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 ,发挥中心城市经济核心区的作用 ,带动辐射周边的经济发展 ,据点开发 ,以点带面 ,已成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西部的城市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经济要发展 ,城市建设须先行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因此 ,发展小城镇与城市化是一个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趋势,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远未改变.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准入限制,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部开发中的投融资 ,需要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促使其顺应结构调整规律 ,同时加快地方投融资从计划向市场、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提高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投资效益。建立以地方企业整体资信为基础的投资贷款制约机制 ,是节制和规范西部投资的最根本的经济手段。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有限度地试行“先分后税”政策 ,鼓励跨地区投资对于跨地区投资 (包括联合投资、参股投资 )形成的企业 ,其所得税按投资比例返回投资方所在地区的财政 ,这一做法简称“先分后税”。“先分后税”的意义在于 :在资源配置受行政…  相似文献   

9.
孟立军 《民族论坛》2012,(12):70-72
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工作重点地区具有跨省区或跨省市和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加强跨省区或跨省市间的协调与协作。民族教育在国家此轮扶贫战略实施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国家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要求的决定性的保障因素,有必要加强跨省区或跨省市教育协调体制和机制问题的研究,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这些地区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陷入了暂时的悖论之中,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必须把保护历史名城和历史文物放在重要位置,制定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明确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畴和原则、保护的主要对象、保护的方式方法,以及利用历史文化建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各国多元化的公共管理环境出发,探讨了越南、缅甸以及泰国的非政府组织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并对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Professor Yosseph Shilhav's article in this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ies entitled ‘Jewish Territoriality between Land and State’ is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territoriality and national sovereignty. His carefully researched and insightful study of the religious affinity between the Jewish people and the Land of Israel is especially timely because of the urgency that the present intifada has given to the debate within Israel over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the West Bank and Gaza. What is most provocative, as well as innovative, is Dr Shilhav's thesis that the clash of opinion within Israel over the solution to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is not, as commonly understood, a political debate between ‘hawks’ and ‘doves’, but is rooted in differences of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concerning the ‘sanctity of the Land’. It is with this thesis that I take issue.  相似文献   

14.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一直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赫哲族在远古时为了适应极为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河南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繁荣。此时期的河南道以五世纪中期为界分为初期发展和繁荣两个发展过程,并在当时中西、南北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贸易关系。对明清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的研究,既可探寻明清之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可为今天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9.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滋病或性病的传播在时空上是不平衡的 ,它是与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制度交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艾滋病的蔓延暗示着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对河南一个村落的访问 ,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