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李代远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范围不合理,对此民法学界同志已多有论述。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范围才是合理的呢?本文将对此作一些探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其客体范围指它是哪些权利被侵犯后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胡建虹 《阴山学刊》2004,17(6):89-93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石冠彬 《学术月刊》2022,(4):121-130
精神损害赔偿不会有损自然人的人格尊严,相反能彰显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其基本功能在于对被侵权人予以补偿和抚慰。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从本质上决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人身专属性,也决定了间接被侵权人作为独立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适格性。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肯定违约行为也能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同时,将“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这一情形也明确纳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谓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凸显了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前民法典时代相关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从部门法规范衔接角度来看,刑事案件被害人无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立场既无充分的法理依据,也有悖于民法典作为基础性法律所确立的责任承担规则,应当通过法律解释学的方法予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有大量的暴力性犯罪以及侮辱、诽谤等侵犯他人名誉方面的犯罪给被害人及其亲属,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较民事侵权行为更为严重的损害后果。然而现行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却彻底剥夺了遭受精神损失的刑事被害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十分必要,既是维护私权的需要,也有利于法律的协调一致。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款,并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主体以及确定赔偿数额的原则等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采用概括与列举并用的方式,对精神损害范围作出了界定。但由于人身权的内涵极为丰富和广泛,因此,无论是从立法技术上还是从司法实践上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充分体现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与原《产品质量法》相比,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承担产品责任主体的范围以及民事赔偿优先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并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在产品含义、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和精神损害赔偿以及惩罚性损害赔偿等诸方面仍然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剧增 ,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仅就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精神损害赔偿涵义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 ,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 ,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是针对精神损害的后果所应承担的财产责任 ,即精神损害赔偿就是指侵害人致他人精神损害 ,应当承担一定的物质赔偿责任 ,以弥补、减轻或消除受害人在生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从理论上讲 ,精神损害赔偿这种民事责任的法律性质 ,其一 ,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试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婚之精神损害有离因精神损害和离婚精神损害两种.前者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构成侵权行为而导致离婚,从而给一方造成精神痛苦,受害方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新的<婚姻法>确立了这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填补了我国婚姻制度的一个空缺.而后者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并无侵权行为,离婚本身即为构成精神损害之直接原因,如由于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夫妻一方被判处徒刑等.这种离婚同样使一方受到精神损害,自然也应得精神损害赔偿.遗憾的是,新的<婚姻法>并未作此规定.因此,要完善我国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仅要使离婚之精神损失赔偿的权利义务主体进一步扩大,把第三者也作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而且还要将离因精神损害赔偿扩大到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将因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因配偶一方犯罪而被判入狱和其他原因导致离婚的情况作出规定,使精神受害者得到应有的经济救济和补偿.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赔偿范围的确定历来是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立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当规定对法人所受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并逐渐完善有关人格权方面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侵害虚拟物品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尚无定论,应通过分析虚拟物品是否为具有精神利益之财产,以及是否可以适用精神损害,探讨侵害财产权适用精神损害之标准。同时对现行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检视,提出扩大保护范围、明晰永久灭失与毁损范围、细化赔偿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公民精神损害的法律责任问题,散见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少数几部法律法规中,其法律规定不仅适用范围有局限性,而且没有明确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造成同类性质的案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判决结果差距悬殊,这有损于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所以,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侵权行为的结果是权益的损害,损害既包括物质损失,又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的核心是精神痛苦,精神痛苦的严重程度是衡量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数额的重要参考。精神痛苦的根源是受害人欲望满足的受挫或受阻,精神痛苦强度由欲望满足状况与受挫或受阻程度决定并与其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王继福 《兰州学刊》2008,(10):122-124
文章以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立论基础,论述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以期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情感特征决定了其本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教师要善于发挥师生关系中的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其教育影响作用能够促使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聚焦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探究其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现象与规律,已形成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门课程的"学"与"教"日渐受到重视。回顾十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学"与"教"的研究重心偏离,侧重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有效性;没有根据心理素质特点而开展教学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的探讨。鉴于此,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旨在探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为此,初步讨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区别、联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希冀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突显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3,23(2):34-38
精神产品价值和基本类型的问题是研究精神生产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关于精神产品的价值。纯粹从经济学角度难于科学把握精神产品的价值,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应运用哲学价值论来分析。第二,关于精神产品基本类型。从精神产品与生产主体关系的角度,从精神产品与生产客体关系的角度,从精神产品内容的角度,从把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从精神产品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从精神产品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角度看,精神产品具有复杂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为此,应以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制度建设等方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描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三所不同类别高校的36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卫生部颁布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和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结果调查对象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是98.9%,最低为6%,其中女生和大三的学生得分较高。在对精神疾病态度的调查中,文史类得分高于理工类、医科类和其他类专业。结论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的容忍度不甚理想,尤其是医科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