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但湮没多年。清康熙时徐乾学购得太祖至英宗五朝本《长编》的宋刻本,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太祖至哲宗七朝本《长编》,以后爱日精庐活字本、浙江书局刊本相继问世,流传渐广,治宋史者莫不引以为据。但四库本《长编》曾经窜改的事实,却未见有人提出过。本文之作,即为发四库本《长编》之覆,以便读者使用,兼及辽宋关系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2.
《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四则燕永成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有时间、官职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今不揣浅陋,稍加辩证。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R.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按:《太...  相似文献   

3.
南宋一朝,私家修史风气尤盛,当代史撰述迭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其中之代表作.此书在内容上承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专载南宋高宗一朝史事,不仅史料详赡,而且在编撰体例上颇具匠心,既以时叙事,又重视“备其始末”,语言凝练而褒贬自现,饱含着对近世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弊政的反思,体现出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历史鉴戒思想,为这一时期历史编纂学之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它首创于四川,关于交子出现的时间,史书上有二种记载.一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志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①此说交子产生于李顺起义之后;《长编》又有另一种说法:“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②这种说法其他史书多有记载.《宋朝事实》载:“始,益州豪民十余万(万字衍)户,连保作交子”.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四川钱引,旧成郡豪民十六户主之.”④《宋史》:“民间以铁钱重私为券,以便交易,谓之交子,而富家专之.”⑤诸上即说交子创于十六户富商主持之时.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读《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以下称《考述》,载一九八二年《青海社会科学》第一期)一文后,感到汤开建同志对青海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物角厮罗家族世系,根据汉文史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指出了某些史籍记载的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角厮罗家族世系的看法,这一切都是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十分可贵。 但是,我结合平时校点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认为有些问题,《考  相似文献   

6.
在元丰四、五年的宋夏战争(即灵州和永乐两役)中,宋军的死者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对宋代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史学论著,特别是战争史专著,在谈到灵州和永乐两役宋军死者人数的时候,引用《宋史·夏国传》和《续通鉴》的记载,说:“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殊不知这些巨大数字很不可靠,误差甚大。 今考《宋会要辑稿· 兵》(以下简称《会要·兵》)八之二八云:“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三○“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戊申”条的记载亦相同。据此,永乐城失陷时,宋军战死的官兵为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再考司马光《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在该城失陷前,宋夏双方进行了城外战。当夏军攻城时,徐禧命曲珍率领城中部分士兵出城御敌,战斗激烈,宋军“偏裨死者数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  相似文献   

7.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是一部缀录北宋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笔记,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都引用了《记闻》中的史实作为论述历史的重要依据。《记闻》之所以如此被人重视,除了它具有史料真实、文字简朴的优点而外,还由于它是当朝人记当朝事的作品,其中反映了好些关于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情况,暴露了封建王朝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研究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8.
白鹿洞书院素称海内著名书院。它肇基于唐,宏大于宋,五代宋初,白鹿洞的学徒数目究竟有多少?据现有书院教育史称,常在“数十,近百人”。其实,这个数字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结合有关史料,作一考证。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条云:“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显然,根据李焘记载,宋初太平兴国二年时,白鹿洞学徒人数“常数千百人”。南唐政权,太祖开宝八年灭亡,次年江州为宋将曹翰率军突破,白鹿洞为宋军所有,应为开宝九  相似文献   

9.
何麟传质疑《全宋诗》卷一九四六《何麟传》云:  何麟,字子应(《舆地纪胜》卷一七九)。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九四)知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检《舆地纪胜》卷一七九《夔州路·梁山军》载诗句“梁山韭黄妙天下,玉筋金钗盈大把。”注:“何少卿子应。”此即“字子应”所据。然检张扩《东窗集·何麒除宗正少卿制》,知任宗正少卿者为何麒而非何麟。又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三年闰四月丙午:“新除宗正少卿何麟依旧直秘阁,知嘉州。”今按,窃疑此处将何麒误为何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三年六月丙戌朔:“上曰:待何麒至…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人口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关于北宋的人口统计,《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一条未曾发覆的源自国史的错误记载。因辨误而罗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统计数据,由“丁”“口”记载之异引发问题意识。参稽《宋史》《宋会要》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相关记载考证,认定宋朝人口统计的“丁”“口”均为承担赋役之人。进一步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方法,通过对《永乐大典》收录方志史料的考察,为“丁口说”增添证据。同时根据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金史》《元史》中关于金末和宋末的两组人口数据,以及《通鉴续编》中关于北宋前期西北地区的人口数据,对10至13世纪的中国人口已超过1亿的学界既有推测,做出了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制定的青苗法,年利率是40%,一定时空范围内,还超过二分之息,并未有低于40%的记载。最近,有人依据《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纪事本末》和《宋会要辑稿》有关史料,推算出“除元丰四年不仅无息而且亏本外,元丰三年和元丰六年的利率为13.7—26.5%”(见《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其实,《文献通考》等史书所载,原文是这样的:元丰  相似文献   

13.
会子是南宋流通区域最为广泛的一种纸币。关于会子的研究,中外学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会子的起源及其演变为纸币的过程,却罕有论者。本文拟就此问题略作考述。 一、会子的起源 会子产生于何时,史无明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2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甲申条末李焘注引吕惠卿《日录》关于宋神宗、王安石、吕惠卿等于熙宁八年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六日间就是否废除陕西交子问题的讨论记载  相似文献   

14.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的史学意义王培华胡三省从二十几岁开始,先后两次为《资治通鉴》作注。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完成《音注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音注》),也称作《新注资治通鉴》,后人简称为《通鉴蝴注或胡注。胡三省的成就不仅仅是对《通鉴》在...  相似文献   

15.
<正>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的解州两池盐年产量,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解州小池瑞盐旬(十日)产量,是研究十一、二世纪经济史——特别是研究宋盐史的重要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与《宋会要》,最早保留了这些数据,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被保留的珍贵统计数字中,存在不少问题。兹考订如次。一、天圣年间解州两池盐年产量《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冬十月壬辰条载: 陕西解州解县、安邑两池岁为盐: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九石五十斤。以席计, 为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二十席。席,百六十斤。这里提供了两个数字和一种衡制。以石斤计,年产盐1,256,429石零50斤;以席计,则年产655,120席;1席=160斤。两个数字所反映的,实际是同一产量,只是因计量单位不同而有异。若将“石”与“席”均折算为斤,它们应该相等。今考宋代解盐(颗盐)衡制,“以五斤为斗”(《长编》卷九七,天禧五年),“每五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图书馆收藏一部完整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本文通过对此书的部分卷帙与中华书局排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相比勘,得出此本较上述二本更接近《永乐大典》原收录本的观点.这对于破除《四库全书》本的迷信,以及恢复此书原貌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李清照的研究工作中,长时期以来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金石录后序》的作年问题;一是“改嫁”问题。知人论世,李清照是否改嫁,既涉及研究她的生平,又和评价她的作品有关,特别与考辨《金石录后序》的真伪有关。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李清照于绍兴二年改嫁张汝舟;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又记述李清照于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下简称《后序》)。《后序》这篇文字,是李清照以赵明诚妻室的名分写的,如果清照于绍兴二年改嫁张汝舟,不能设想,她又作如此内容的《后序》,二者之间,必有一事是谬传误载的。  相似文献   

18.
王彦霞 《晋阳学刊》2006,(1):123-123
《续资治通鉴长编》,编年体史书,原九百八十卷,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 ̄1184)撰。焘,字仁甫、子贞,号巽岩,眉州丹陵(今属四川)人,著名史学家。绍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终敷文阁学士,同修国史。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博采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碑志、行状等四百种史籍,历四十年,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著成此书。记事始于建隆,终于靖康,记北宋九朝史事,凡一百六十六年。前五朝史料搜求尤称完备,对材料削误增补,分注考异,“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其淹贯…  相似文献   

19.
齐己是唐五代之际著名的诗僧,其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增订本)录其诗十卷,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又增补两首一句。然《全唐诗》所收录齐己诗部分诗题、诗句时有讹误,可结合四库本《白莲集》、四部丛刊本《白莲集》以及相关文史资料加以校勘。兹择其要者作此小札,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宋辽关系中友好交往的一面,曾经在欧阳修身上有过明显的反映。史籍载有契丹降人韩皋漠受太叔所遣,请宋出兵助他谋取其国,以及宋廷二府“将议从之”等事(见于《欧阳永叔集·附录》卷五欧阳发等所述《先公事迹》。欧阳修当时反对说:“中国待夷狄,宜以信义为本。奈何欲助其叛乱?使事不成,得(何)以为辞!”主议者大笑,“曰:‘迂儒!迂儒!’公(欧阳修)力争之不已,遂止。既而虏中太叔举事不成而死。”(《欧阳永叔集·附录》卷五《先公事迹》) 欧阳修这个“以信义为本”的原则,是他儒学思想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体现。这在宋辽关系中,起了促进友好的积极作用。今考之《辽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一般史籍,契丹太叔——即皇太叔耶律重元(一作宗元,辽兴宗耶律宗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