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抓好城镇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原则,注意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 发展与 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城镇发展与建设中有不少现实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包括 :城镇的载体规模与支撑能力 ,城镇化与农业人口非农化 ,城镇的特色性与城市的国际性 ,城镇的发展规模与等级以及城镇的建设发展与经营管理。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 ,提高城镇化水平 ,必须将各方面结合起来 ,放在同等地位 ,给予同等对待 ,实行统一规划 ,采取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是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搞好云南城镇建设是推进我省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关键之一本文论述精辟深刻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大陆解放的最终完成,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完成了对城镇的接管,此后西藏社会发展进入新纪元。其中,西藏城镇化建设是新中国经营边疆的一个方面,既呈现出全国统一城建政策下的时代烙印,又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荡涤西藏原政教合一区域旧政治体制的成功实践,是体现中国政治体制优越性的一面镜鉴。  相似文献   

5.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但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关系边疆安全和国家长远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城镇居民缺乏现代卫生观念,加之公共卫生设施尚未建立,致使城镇公共卫生堪忧,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和平解放后,西藏工委和人民解放军努力改善城镇环境卫生,除积极清除垃圾、排除污水、修建厕所外,还开展卫生运动、建立卫生管理制度、扩大卫生宣传等,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的改善,为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形成“、讲卫生”文明社会风气培养、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西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等同于宗教文化,但以特质与类型而言,它又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如果不把文化看成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以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的观点去研究西藏传统文化,那就无法概括西藏文化的特点,也就无从进行研究。西藏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西藏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不脱胎于传统文化,而是吸收了其中的优秀成分,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全新文化。因此,应当全面把握西藏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更要抛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城市和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按本文把城市和城镇两个概念区别使用,如果要合称城市和城镇,则使用“市镇”字样)。建国以来,我省市镇不仅数量上有所发展、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市镇的职能有了根本改变。但是,1958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市镇建设工作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指导下,市镇建设又有了新发展,特别是由于农业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结构起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城镇已成为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使更大多数脱离土地的劳动者“离土不离乡”,有效地发展城乡经济,避免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就是说,要合理地建设大中小市镇,以改善工业布局,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然,一个社会要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总是要求当时当地的市镇功能和市镇布局体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城镇与周围农村如何结合,中型城市与外围城镇如何配合,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如何分工协作,整个大地域(全省、全国)的大中小市镇组合成什么样的地区结构才最为经济合理等,都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拟结合我省的市镇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现状,浅谈几点不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旨在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是一个强调科学性和技术性的职业,有助于弥合社会断裂、促进社会公平。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把具备社会行动能力的社会工作融入社会发展,致力于构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西藏,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组织建设经历了萌芽与形成、探索与曲折、恢复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各具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探析西藏组织建设的发展经验,要深度考量组织建构和治理过程两个方面,不断探究党的组织制度、领导体系、自身组织建设法规和巡视监督机制等各个层面的内在规律,优化西藏组织建设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顶层设计、夯实基层组织、建立组织法规、实施系统治理等环形对接模式。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推进西藏组织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以文化建设为要领,全面推动西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建设生态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澜 《学术论坛》2004,(2):88-92
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 ,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城镇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导致对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 ,拟构了生态城镇的建设方略 ,即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将城镇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融合到生态经济系统中 ,统一规划和发展 ,促进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政府信用及其建设进行了分析。在作者看来 ,政府信用源于政府行为 ,对政府信用的判断往往与其政策、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联系在一起 ,据此将政府信用行为归纳为政府行为不超过其权利范围、政府行为的代理者在行政操作过程中能遵循信用原则、政府行为结果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三个方面。作者强调政府信用在整个信用体系中的作用 ,即政府及其代表者的行为影响着市场参与者或其他微观经济主体 ,并由此揭示了社会信用缺失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同时也表明治理信用缺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国家治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治理模式是由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相互耦合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结构模式.它们是由不同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构成的制度系统,共同维系着一个国家整体的秩序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动态演化与形态多样性的特征.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构建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有效协调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互惠与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由于西藏诸多的特殊情况,导致分析、研究和解决其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向各族儿女发出了“谋跨越、奔小康”的号召,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必须切实坚持“三个离不开”和“五湖四海”的原则,团结各民族为之而努力奋斗。鉴于此,本文就新时期西藏地方民族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作了简要分析,并就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西藏县域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通信信息产业入手,分析西藏县域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促进西藏县域信息化建设的策略,认为采取非均衡推进战略进行联合建设,强化政府的协调作用,才能形成信息产业链,实现县域信息化的各项目标,为县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云南工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云南工业化的发展既受到自身条件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从这些条件和环境出发,来确定云南工业化的思路和重点。云南工业化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区域比较优势、企业主导等原则,着重在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结构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另外,政府有责任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6,21(8):166-173
在对巴金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中,人们附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离他的实际思想和创作状况甚远。巴金生命的最后年月里,围绕着他的议论越来越尖锐。这只能说是一种巴金研究现象,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巴金研究。我们现在重新研究巴金,阅读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复杂的当代理解,应关注到一大批被原来的文学史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作品,重新来阐释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使巴金的作品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发展提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新经济的特点 ,探讨了新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 ,提出了在新经济条件下关于产权理论和产权保护的问题 ,关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问题 ,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等新经济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偏重大型龙头企业、轻视农户组织、片面追求规模经营弱化家庭经营、过度专业化等一系列的理论或实践误区,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对此,需要立足实际,提升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来 《学术界》2005,(2):268-278
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经过 3年多的反复研究讨论 ,数易其稿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投票一致通过 ,并向社会正式公布 ,以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学术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学术“失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以及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