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的崇高地位与他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很大的关系。金庸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学观念上"觉醒"的人,他突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把武侠小说和纯文学相提并论,并身体力行提高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修改"对于成就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性意义重大,它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级别和档次。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对武侠小说文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只有在20世纪华人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解释。本文第二个论述层次从具体作品分析进入到作品与文化语境的相互诠释,发现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模式与现代华人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侠客的身世是民族文化命运的隐喻。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化精神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提供了理解武侠小说结构与功能的基点: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胜于文学意义,它是华人世界中最普遍的文化仪式。于是进入第三个论述层次:既然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化仪式,批评就不能套用纯文学的理论范畴与系统;就必须承认幻想的合理性与意义深度,叙述模式的因袭与规范化重复等纯文学否定的东西。武侠小说的创作与阅读使华人——不论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幻想中完成了文化认同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对于文化传统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与个体获得社会归属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武侠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华人文化对它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何开丽 《江汉论坛》2006,(12):130-134
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自梁羽生、金庸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热潮以来,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种类在港台长年深受欢迎,历久不衰。据说在全盛时期武侠小说作者多达三百余人,但真正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的却很少,特别是当时出现一种现象,金庸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唯一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辟新径的是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1937—1985年)。古龙的至友、现香港作家协会会长倪匡认为:“古龙是自金庸以来最好的武侠小说作家,突破传统、别具风格、浪漫激情——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其作品刻画人性深刻,人物生动,能把传统与现代化而为一。”香港作家黄  相似文献   

6.
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主要是文学阐释的产物.金庸小说不同于侠的古典阐释,它以现代意识重构了侠的形象和侠的世界.金庸对侠的现代阐释,使武侠小说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金庸小说也登上了武侠小说的顶峰.另一方面,对侠的现代阐释又摧毁了武侠小说这一古典文体的理性主义基础,造成了武侠小说的终结.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庸的江湖:表征与意义之间我觉得阅读金庸不能将其看成是对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的超越,而是要将其放入武侠小说的整体中,来研究是哪些因素使得金庸的美学成就成为可能。而且也不能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放入周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话语中,而是要更进一步将其作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考察它与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对话、对抗,甚至逆转的关系。基于这些考虑,我选择“江湖”这个概念作为~个切入口。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把江湖看成是一个大擂台①。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过我想把这个观点更推前一步,试图说明江湖是一…  相似文献   

8.
当前文学批评对金庸武侠小说评价的巨大差异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文本,同样的文学现象,不同的批评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评论?作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批评是否立足于其恰切的文化定位。我们只有立足于其大众文化定位才可能对金庸武侠小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与金庸的身份辨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东岳论丛》2002,23(4):76-80
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把金庸排除在与二十世纪新的人文精神的联系之外。但在金庸身上还存在着一种情感立场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对立 ,二者在其小说中体现为一组建构和解构的矛盾。站在传统文化本位上的情感立场 ,促使金庸总想从传统中建构出一种理想英雄 ;可现代理性精神又一次次地把这种建构的努力打得粉碎。其内在矛盾客观上也限制了金庸小说所达到的现代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仍将继续存在、发展乃至繁荣,现在不过是金庸所创造的巅峰时代之后的一个相对沉寂时期。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武侠小说的文化生态显示主要是正生态,其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牢固的"侠"情结以及当代大陆宽松的文化语境是前提、根本;"侠"本身的诸多优秀品质与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之间的关系,当代法制文化的暂时性缺陷,以及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是现实需要;武侠小说自身发展的良好传统是势之必然。所以,武侠小说的发展乃至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这是一部与传统武侠小说根本不同的反武侠小说。传统武侠小说是以塑造武艺高强的武侠为中心的,他们行侠仗义、解危扶困、铲尽天下不平事。这些作品突出正邪之争,宏扬正义,鞭挞邪恶,给生活于黑暗现实中的读者一个虚幻而又十分确定的希望。所以社会革命家说这些作品是民众的“精神鸦片”,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鹿鼎记》中是没有“武”、没有“情”的(金庸武侠小说也很注重写激烈的“情”,作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探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的不断扩大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小说表现出的武力歼敌的野性满足、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一定程度的神话品性和小说由于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和明显的游戏品格对读者想像力的充分促发四个方面 ,论述了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对读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主要是因为它使读者的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求得到了艺术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我信。 我们查看历史,不说,单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是言情小说。而将武侠小说做到炉火纯青的,无疑首推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创造了一个个武林巨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6.
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庸的意义不能仅仅从文学史角度去考虑,而需要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现代性去审视.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金庸小说本文在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形象、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六个层面分别体现出报刊连载体奇迹、俗雅双重性、多语混成汉语形象、有疑问英雄、后古典性和中华性等特点,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作为现代大众通俗模式的当然代表,金庸武侠小说标志着这种小说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并且凭借这一大众通俗小说高峰而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令人仰止的高峰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从禁读武侠小说到今天把武侠小说,尤其把金庸的新武侠小说看成是最上等的文学,这的确是一个颇令人深思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过去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治的观点视一切武侠小说为封建遗毒,一概禁绝之,不仅如此,甚至连《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伟大的古典著作也不让人阅读。这种愚蠢的文化禁锢,事实已证明,是极其错误的,而且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从兵器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金庸的想象力和审美营构,是避免把金庸神化,了解金庸小说乃至武侠文学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金属轮兵器,来自元代蒙古兵经常运用的兵器"乾坤圈";金庸笔下的喷筒,来自于古代破解幻术的唧筒.异国风光的汇入,史诗与童话特点就有条件、且更完美地表现在奇异兵器上,就更加突出了武侠小说的灵动飞逸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对金庸的<鹿鼎记>及其主人公韦小宝的评价存在不少分歧,这从侧面说明了此部作品所具有的值得重视的价值.本文认为,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对韦小宝这一形象的塑造,首先解构了血缘师门对于武侠小说主人公的神圣性,但更加有力地建构了侠义精神的影响;其次解构了武侠小说主人公固有的行动驱动力的崇高感,但建构了真情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具有人文理想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在解构中建构,韦小宝这一形象是他努力拓展武侠小说传达思想认识空间、实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世纪回首:关于金庸作品经典化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近世纪更替之际,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及其作品研究再度升温,而且渐入学术领域。将其作品经典化,便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对金庸作品的评价,扬之者九天,抑之者粪壤,都是缺乏平常、冷静心态的表现,客观而论,金庸充分利用了"英雄传奇"这一文类的特征,并且又巧妙地超越了它,从而把这一文类的表现潜力最大地发挥了出来,但金庸也有不足之处;小说细节多有疏漏;结构尚有不足:关键处情理欠推敲;没有超越传统小说观念。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金庸快餐似的写作过程中存在先天的不足。在一些评论家笔下,急于将金庸小说经典化的原因,除了心态和视角的偏颇外,还忽略了与经典化相伴生的两个重要因素:时间历程与话语权力,片面理解了经典的含义。金盾作品经典化问题实际上体现了当前文艺思潮与文化走势的重要消息,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全面扩张,开始向精英文化渗透,并得到了相当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