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法的种类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种。阳历:全称“太阳历”。它的特征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365.24220日),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是人为规定。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阳历。阴历:全称“太阴历”。它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塑望月(29.53059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伊斯兰教历都是阴历。阴阳历:我国习惯上亦称“农历”。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公历是国际上通用的历法。目前通用的公历存在不少问题,为此,联合国一个“修定历法委员会”经过多年征求意见提出了一个最佳方案。这个方案为:每年为12个月,分4个季度,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为31天,其余两个月各为30天。每个季度的第一天固定是星期日,最后一天是星期六,这一新的历法可能将从21世纪开始使用。 使用新的历法后,全年共364天。这样,原来365天所剩的一天,既不算日期,亦不算星期几,只是排在全年的最后或定为某个国际性节日,让全世界人民都休息;若遇上闰年,则将多出来的另一天排在6月30日之后,也作为某个国际性节日。新的历法比  相似文献   

3.
从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出,商代使用的是阴阳合历。这种历法的特点之一是:月分大小,大月长30天,小月29天,这已是学术界的定论。近来,有的学者认为,殷历的大月不只是30天,也有长31天的例证。对此,学术界尚有争议。这种历法的又一特点是有平年闰年之别,闰年一般有一个闰月。但有的研究者提出:商代历法也有一个闰年连续两闰的情况,即一年再闰。这也是一个几十年来聚讼未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殷历的排谱、复原有很大关系。因而,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有益于商代历法的深入研究。笔者整理分析了有关的甲骨卜辞,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怪:历法与众不同 埃塞俄比亚一年分13个月,它的前12个月每月都是30天,剩下来的尾数集中在一起,平年5天,闰年6天,就算是“第13个月”。这“第13个月”对埃塞俄比亚的农民是高兴事,因为两季即将结束,收获就要开始;但对城里的职员、工人来说,“第13个月”是“义务劳动月”,从来没有工资——因为单位都是按公历算工资的。  相似文献   

5.
立冬食疗方     
张雪松 《家庭科技》2011,(11):35-35
当太阳转到黄经225°的这一天,就是立冬节气,在阳历上是每年的11月7日左右。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传统观念中,冬是结束的意思,进入这一时节,天地万物的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在农历上习惯将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农历议     
一把旧历(阴阳历)叫做“农历”始于何时? 我国在辛亥革命前用阴阳历,从1912年起改用阳历。于是有旧历(阴阳历)与阳历的对照。今天从墙上的挂历,以至书刊文件等等凡记日有须对照的,无不以农历来称旧历。查四十年代前出版的《辞源》、《辞海》、《辞通》等辞书都无农历一辞。到1961年出版的《辞海试行本》始列有此辞。把旧历叫做农历当是近四十年的事。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史话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即明洁的意思。每年阳历4月5日(阴历3月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这一天草木萌芽,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说:“三月节,物到此节,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春意盎然,还是春耕春播的大好季节,所以古时便有“清明忙种麦,谷雨  相似文献   

8.
一、《易经》中的整体思想及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科学哲学中的地位 《周易》是我国古代借卜筮以明人世、天道、人生哲理的典籍之一,列“六经之首”。当时哲学虽然还未从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迷信中分化出来,但其中蕴含的宇宙整体的思想,在当代世界易学研究者中已得到肯定。据我国天文考古研究,商已有了历法,知道“置闰”,已有观测日食的记录。到春秋战国,天象知识在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有新发展,已知晓五大行星运动的周期。汉代则创造出测天的浑仪和摸拟天象的天球仪(浑象),观测到月的圆、亏的运动规律,并引入历法,提高了推算月食的精度。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的对立来解释地震的成因。秦国的医者则用阴阳二气和风雨晦明之气来解释疾病的原因。 八卦的形象就是古代的文字,“三”是古“天”字,“三”就是古“地”宇,古人以古  相似文献   

9.
<正>终明一代,领先世界十多个世纪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完全陷入停滞状态。天文观测几乎毫无成就可言,历法方面则更为因循守旧。明代虽曾设立专科翻译回回历,亦不过聊备参考而已,对一直施行的大统历未能起到一丝一毫的改进作用。 大统历,为明开国之际由刘基伧促改授时历而成,基本面貌几乎完全相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由元统加以修改,去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并改以洪武甲子为元。当时便有李德芳认为改元不当,但力争无效。洪武三十一年,因未用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导致日食不验,周濂、郑善夫等奏请改历,也未获准。以后虽屡有改历之议,均被搁置。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回归年每一百年减少万分之二日,至明初回归年当作365.2423日,而大统历仍以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郭守敬制授时历所定岁实365。  相似文献   

10.
“火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食,祝史请准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反对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太史解释说:您所谓的正月,亦“在此月也,日过分(按指春分)而未至(按指夏至)”;您所谓的正月朔,也是“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均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这段对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的大问题:正月,何以也在周六月或夏四月?或者说,周六月或夏四月,何以也可称为正月?  相似文献   

11.
我的生日,居然是一个错误.按父母的说法,那天是阳历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我一直这样认为.可有一天我去查万年历,却惊讶地发现,那两个日子,在我出生的那年并不重合,前后差了一天--显然是父母记错了.把儿子的生日都记错,这个错误太严重了!  相似文献   

12.
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鲁迅这位民族杰出人物在这一天的活动,我在一九三六年元旦出版的《宇宙风》半月刊第八号孙伏园的散文《第一个阳历元旦》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点材料,特抄录有关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二月轶趣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剩下的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这个顺口溜,妇孺皆知。可二月为什么只有二十八天?这其中的缘由还蛮有趣呢!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凯撒·儒略,在著名天文学家索西尼斯的帮助下,制定了历法。这部历法规定,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为三十一天,双月就是小月为三十天,并以他的出生月七月为“儒略月”。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年成了三百六十六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约三百六十五天多出了一天。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清太宗皇太极死于何时?这本来不成问题。因为《清太宗实录》卷65,崇德八年癸未八月庚午记云:“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查该八月朔(初一)为壬戌,可知庚午即是初九。所以皇太极死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即公历1643年9月21日。若按我们通常的习惯,年用公历,月日用农历,那就是1643年八月初九。这是确凿无疑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第一、第二课题都是利用古代天象以确定三代纪年的。本文试用古代日食以确定夏商周的三代纪年,请有关专家、学者给以核定。一、夏代仲康日食《竹书纪年》载,夏代仲康“5年秋9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纪有年月日,无纪时。此次日食,除《竹书》所载外,《尚书叫胤征》也有记载:“惟仲康肇位四海……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纪有月日时,无纪年。《左传》昭公17年引《夏书》日:“辰不集于房,瞽奏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尽管人类已有五千年文明史,但真正有了世界范围内完整的历史,那只不过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所谓的世界史实际上只是一些互不关联的地方史.在近代的这三、四百年里,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三、四百年里,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的一直是欧洲和北美,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西方世界”对近代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许多重大事件,无一不是发生在欧洲和北美,如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思想启蒙、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技革命、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等等.时至今日,西方的影响在全世界仍到处可见:世界通用的英语、历法,我们生活中的电、交通工具,乃至服装、发型和其它许许多多东西.所以,了解西方的历史,研究西方国家在近代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七月》是《诗经》的名篇。因诗中历法特殊,不仅影响着对全诗的理解,而且模糊了此诗的产生时代。当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七月》中有两种历法,即周历和夏历。凡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者,分别为周历的一、二、三、四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直接称某月者为夏历。如此理解《七月》,基本通顺;若要全面理解,还需要做些历法探微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夏至     
正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每年的阳历6月21或22日为夏至日,"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夏至是一年中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所以夏至又称"日长至"。夏至日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夏至过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法天思想非常盛行。儒墨道法等各家代表人物都对之作过理论上的探讨和论述,认为人应该从各方面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律和现象。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包括天圆地方、天玄地黄的自然观和由天地自然变化形成的历法两个方面。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到先秦时期的礼俗文化。在建制上,古代的建筑样式如明堂就拟天圆地方而建。在服饰制度上,服装颜色、套数也严格遵循天玄地黄及天文历数制作。在其他礼制方面,古代天子巡守礼和考课官员的期限都将历法上的协调周期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0.
美国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发现,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的时间就要延长半秒,每过一个世纪,大约延长一分钟。科学家们很早就推测到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