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庆燕 《学术论坛》2006,(11):43-46
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从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寻找根源,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针对自然"内在价值"问题展开了论争,提出了彼此迥异的道德理由和伦理依据,然而,论诘的落脚点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尝试站在超越此种论争的高度,从人地和谐的伦理实践层面提出确立生态文化价值根基、提供生态恢复的伦理补偿,并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生态价值引领,以此作为我们实践理性思维的行动规导.  相似文献   

2.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思想元素正在成为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一大特色,也逐渐变成了理论上的一大热点,而且人们在理论倾向上更多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是,似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只需“返本”即可“开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包容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成份,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并不是一种完全契合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更是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3.
环境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它代表了三个方面的觉悟,即科学觉悟、生态觉悟和文明觉悟,其道德基础是生态伦理,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是,环境技术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伦理、社会问题。只有当人类坚持相对人类中心论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代价的二难困境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生态。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 ,不仅是自然观 ,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 ,而且还是方法、理论的本身。是“生态本位”的文学研究。王、孟为首的盛唐山水诗群给我们最大的赋予 ,论者以为 ,即是他们的生态本位意识 ,把自身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 ,在体会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出良性生态中人性高度自由的审美主体风貌。生态思维 ,最本质和最核心之所在 ,就是它的“广泛的关联性”和“关联的广泛性” ,将盛唐山水诗及诗群揽入生态的视野 ,也就是将其置于广泛的生态关系中 ,这突破了学科的阈限 ,提高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今的生态美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中,在价值立场上存在着“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的根本分歧。然而这两种价值立场未必是根本对立的。对“人类中心论”应当进行历史的反思与辩证的分析,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论”都是不可取的;对“生态中心论”同样有必要加以辨析,绝对化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也是不可思议的。也许还是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立场上来,即寻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立场,也应当是当今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发展伦理与西方中心论——发展伦理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身份并不是西方中心论的必然条件,但目前的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仍是西方中心论的."神圣古希腊"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作为一种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作为西方历史、精神和逻辑优势论的统一,西方中心论是对东西方关系、西方文化自信的扭曲反映.没有对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论的超越,也就没有发展伦理学的真正合理化.对"发展"本身、"伦理"本质及"学科"建构方法进行深层反思,是发展伦理学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重要知识基础.确立全球视野、推进感性交往、加快自身发展,是应对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走向东方中心论或其他类型的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论换位思维的伦理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位思维 ,作为一种主体通过转换立场来认识客体、反思自身及与客体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 ,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 ,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方法论意义。在正确的伦理观念指导下 ,它可作为人们借以了解他人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维方法 ,可作为帮助人们树立伦理价值观念、培养道德品质、增强道德自律能力的重要修养方法 ,对于树立生态伦理学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之争一直是生命伦理学的热点话题。本文深刻分析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产生伦理争议的理论基础,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和分裂;"人类中心论"与"反人类中心论"的伦理观冲突;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科学的不同认识等。主要阐明这些理论观点的对立和冲突,既是引发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之争的深厚理论基础,又是其伦理争议在碰撞、融合、认同过程中寻求解决方式的理论规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苗聪 《学术探索》2014,(6):11-15
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思维方式发生生态变革,形成生态思维方式。这就要认识到,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产生思考的主体维、主导它的运行方向的观念维和思考认识事物的对象维三维互动结构。只有当这种三维调控结构都被生态关系的生态原理渗透时,生态思维方式才能完整地形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由主体维的生态意念与观念维的生态理性相结合而产生的生态思维理念,它可以主导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构建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就是促进这三维结构的生态化。这些方法都会促使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坚持生态思维方式,推动中国的可持续性生态化发展或生态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对人类生态意识的萌生与生态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但这并非是它们本身有何错误.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同生态之间的内在矛盾.事实上,人类生态意识的萌生和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科学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那种借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秉承人类中心论和肯定科学技术的立场,而把历史唯物主义同生态学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的问世,是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理论反映。人们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重新诠释孔子的仁学,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与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相融通的思想。这些思想,为深入探究生态伦理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人类将从中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2.
论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僭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脑中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是用以建构理论的理论思维,它按照从前提逻辑地推出结论的法则运作;一是用以设计工程的工程思维,它需要将不同层面的若干理论系统非逻辑地整合在一起.在自然学科中,理论学科和工程学科划界明确,因此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分工清楚;但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没有"理"工"之分,因此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常常混淆在一起,相互僭越的现象十分普遍.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人类正当运用理论思维进行理论建构的典范,又是僭越地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工程设计的典型.理论思维不能用于工程设计,否则工程不可实施;工程思维也不能用于理论建构,否则理论不可信赖.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区分"理科"与"工科",进而在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之间严格划界,对于提高人文社会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2007年10月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是一种新的和谐论生态观,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方向,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论生态观克服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局限,包含着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辩证思维方式最新阶段的生态化思维,其建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科技背景,尤其是生态科学的勃兴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学综合这一背景.从哲学思维方式看,整体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优势效应和未来优先原理构成生态化思维基本原理的四大构件.具有这种生态化思维方式的生态人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认为儒家哲学也是人类中心论的看法比较普遍,但是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其错误主要体现在对人类中心论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儒家哲学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概念界定的错误主要原因是过度诠释。对儒家哲学内涵的错误理解主要有:对于儒家仁爱万物的理由理解欠妥;对儒家以人"最为天下贵"的理解欠妥;对儒家"爱有差等"的理解欠妥。实际上,儒家哲学的生态智慧以"人——自然"的双向互动为核心,为我们建立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当今新兴的复杂性思维与后现代主义思维风格的比较分析,指出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主要从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角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的静态的、还原论思维方式的转挟,后现代主义则从哲学世界观的层次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有机整体论、关系思维、过程思维等为主要特征的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新角度。因而,在思维逻辑上,两者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伦理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具有伦理关系的驳诘辩难。然而,论诘的落脚点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尝试超越此种论争,以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理论视角提出把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转向作为我们实践理性思维的行动规导。  相似文献   

18.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生态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理性、人性异化,将社会发展的前景寄予"生态"的追寻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认为结构化思维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偏执发展,弱化了社会其它层面的应有发展;一方面倡导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化思维方式,提出建立整体化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相互交织的共同发展。整体化思维与整体性发展的"生态式"思考,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视角,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追溯方法论的历史演进为逻辑起点,阐明理论思维方式的两种类型,即分析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并对以往研究生态的人类主义范式、自然主义范式、经济主义范式和科技主义范式等几种常见范式作了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根本缺陷。力图阐发生态研究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抛弃旧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代之以一种新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其核心内涵应当包括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多元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