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等新学说、新观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七年是第二个时段,列宁进一步阐发了世界历史时代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各个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应当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本国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发展中的理论.资本积累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更加具体、更加科学的说明,它成为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起点.罗莎·卢森堡通过批评,列宁通过继承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论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第一次拓展.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从整体和过程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入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去分析和把握全球化的实质、特征,考察全球化背景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际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所谓世界历史,并非各个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境域下,个别国家的超常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为各个国家谋求独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邓小平正是立足当代"世情"和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构想,为中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 ,对于我们今天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和创立者,他们提出的世界历史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的基础理论;列宁和毛泽东探索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邓小平和江泽民着重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时,十分重视交往.在他看来,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交往的形式是随之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的产生.人类历史的交往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类历史上的"交往革命"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50年代初,由于欧洲大革命的失败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关系到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即东西方革命的关系问题。正是在对这个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形成了其完整的世界革命理论。世界革命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哪怕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单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世界革命理论无疑是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设想的理论基础之一。离开了世界革命理论,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就无从提起。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理论针对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根据特殊的世界历史环境所进行的一次灵活运用。重新梳理这些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全面阐释和把握中国道路的深层逻辑机理与当代历史任务,最好的理论范式之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于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及其历史逻辑,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走向,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因而,在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论证中国道路蕴含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定,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责任和时代重任,进而推动以社会主义为定向、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4.
沃勒斯坦和布罗代尔基于对资本主义在大西洋世界体系中发育的研究,构建了偏于经济维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但19世纪中期以降,欧美工业化帝国主义国家构建的覆盖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世界体系,却具有高度政治性。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民族、殖民地理论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在这个体系内,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之间也有激烈冲突;这些斗争、冲突推动该体系动态演进,到今天呈现为第三世界谋求自主发展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权之间的体系化斗争。动态演变的体系塑造了所有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变迁。社会科学应当超越方法论的国家本位主义,以世界体系作为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土地国有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资本主义初期的土地状况建构了自己的土地国有化理论。列宁认为,土地国有化是资产阶级革命唯一彻底的口号,是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最高限度,无产阶级具有一切必要条件来充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并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列宁土地国有化理论是一个革命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辩证的理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丰子义 《学术研究》2005,46(8):36-43
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唯物史观的创立交织在一起的,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则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矛盾、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极限等;另一方面又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即对世界历史关联程度,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巨大作用.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同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7.
袁秀 《天府新论》2005,1(Z1):49-50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其中,各国,尤其是落后国家都应对外开放,并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事务,加快自身发展.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实际,毛泽东思想中已有对外开放思想的萌牙,邓小平则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关于对外开设的基本原则、内容的阐述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效.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运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着全球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解读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问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深刻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和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对世界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贾志钦 《理论界》2009,(2):25-2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有着前瞻性的预示,马克思从生产力和分工角度阐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性,而资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动力.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史观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讨论的热点学术领域.这种新型史学撰述视角的出现,是20世纪中期之后世界格局转变和全球一体化急剧加速的结果.但是,促成这种史学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并非仅止于此,从相互联系的观点撰写世界史,或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动力,在人类漫长的史学实践中时有所现,它们构成了人类当今重新审视世界或人类不可或缺的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