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4月下旬,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在湖南省凤凰县考察该县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发现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苗疆边墙。考察组成员之一,国家文物局万里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经过初步考证,称其为中国南部长城。苗疆边墙位于湘黔边区,南起凤凰与贵州铜仁接界处的亭子关,贯穿凤凰县南北,延至保靖县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余里。边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耗银四万多两。湘西武陵山区,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因以腊尔山脉为中心,故又称“腊尔山苗”。苗族…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20日至22日 ,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考察组在湖南省凤凰县考察该县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 ,发现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苗疆边墙。国家文物局万里长城研究专家、77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将之称为中国南部长城。苗疆边墙位于湘黔边区 ,南起凤凰与贵州铜仁接界处的亭子关 ,贯穿凤凰县南北 ,延至保靖县的喜鹊营 ,全长380余里。边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耗银四万多两。湘西武陵山和今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区 ,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因以腊尔山脉为中…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曾先后在苗疆修筑边墙,旨在调控苗汉关系,治理苗疆。有关湘西苗疆边墙的研究状况,主要表现在史料整理、修筑始末、功能作用、治理情形、开发保护等。总体而言,基于不同的历史情境与时代背景,学界对苗疆边墙的分析、探讨与结论各有不同,但无一不夯实和推动了苗疆边墙研究。不过,苗疆边墙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其社会影响、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还需更具体、深入、全面地开拓与耕耘。  相似文献   

4.
族群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乾嘉苗民起义后,清廷在苗疆重修边墙,强化控制,稳定统治,引发了地域社会型构与族群关系演变。清廷依托边墙与边防体系严格区界,推行法治,明确身份,缓和了苗汉冲突,稳定了湘西苗疆社会秩序,使苗汉关系进一步弥合。清代重修边墙对湘西苗疆族群关系不仅是"量"的疏导,更是"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改土归流前,明代和清初对湘西苗疆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仍然以民间力量与“苗例”为主;改土归流后到乾嘉苗变,“苗例”成为“官法”处理苗疆民间纠纷的重要补充;乾嘉苗变后至清末,苗疆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仍以民间调解为主,乡约、寨长、族长等民间力量和“神判”方式有效解决了苗疆民间纠纷,“苗官制”则在民间纠纷解决上增加了官方力量,强化了对苗疆社会的控制。三阶段的考察表明,在苗疆社会“失范”与“规范”的反复过程中,清政府灵活运用“官法”和“苗例”解决苗疆民间纠纷,逐渐完成了对湘西苗疆社会秩序的控制,最终将湘西苗疆纳入到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刘昌春 《民族论坛》2010,(12):50-52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贵州省铜仁市接壤。历史上,麻阳素有“湘西门户”和“苗疆前哨”之称。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21个村(社区)、38.5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汉、土家、侗、布依、瑶、回等15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79%。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前,湘西民族区域政治格局表现为土司政治下的"以土治土"、"以土制苗";康熙年间对湘西苗疆生界的开辟,使得土司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促进了湘西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改土归流后,湘西形成了"土苗分治"的新格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乾嘉之后,湘西苗疆社会秩序再度瓦解。清政府改变统治思路,采用"以苗治苗"策略,设立苗弁制度,并招募苗兵作为武备力量。苗弁作为上级政府与苗民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为湘西苗疆的治理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苗弁管理是维持湘西苗疆地区基层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以史为鉴,这一制度对当前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清代的湖南“苗疆”,主要是指凤凰厅(今凤凰县)、乾州厅(今吉首市)、永绥厅(今花垣县)、古丈坪厅(今古丈县)、保靖县(今县)等五厅县的苗民聚居之地,这里是乾嘉苗民反清大起义(1795—1806)的主要战场。在“逐客民,复故土”的口号下发动的这场起义。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苗岭山寨,与五省白莲教起义遥遥呼应,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最后,清政府出动七省官兵剿杀,并继而推行“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屯防政府,才最终镇压了起义斗争。  相似文献   

10.
解黎晴 《民族论坛》2002,(11):45-46
<正>从叱咤风云的亭子关到壁垒森严的喜鹊营,从旷 野苍茫的平垅寨到山高水险的腊尔山——中国 南方长城,象一条黑色的巨蟒横亘在湘西的崇山竣岭 之上,与沿途的八百余座城池、塘汛、屯堡、营盘、 哨所、边卡、炮台遥相呼应 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徘徊在永兴坪碉卡,仿佛 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历史的深处,让人们看到了中 华民族的起源、成长,看到了苗疆先民们悲壮的迁徙 和不屈的拼搏;也让人们经受了一场历史风云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湘西自治州凤凰县第一家以苗族医药为诊疗特色的苗医医院正式开业,医院以苗医药为核心,集苗药传承、养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美容为一体,开设苗医学科、正骨科、按摩火疗等科室。  相似文献   

12.
边城凤凰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因其地理上“南衔楚尾,西接黔边”,军事上扼西南苗疆之咽喉,为辰浦泸麻之屏障,”历史上曾是“边陲重镇,”于是有“边城”之称。  相似文献   

13.
<正> 清朝前期对湘西苗疆的治理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归流前,清朝在苗疆基本沿袭明代的设施,依靠土司治理“熟苗”区,军事隔离“生苗”区;改土归流后至乾嘉苗民起义前,在土司区设府县,派设流官,在“生苗”区设3厅,下设百户,寨长治理苗民;乾嘉起义后,清朝对苗疆的治理政策发生转变,实行兵民合一的“屯政”。屯政一直延续至民国时候才被革屯运动所废除。  相似文献   

14.
《苗防备览》是清代后期关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苗族地区地理、政治、经济、风习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其中《风俗志》一门介绍了生活在苗疆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生活在湘西苗疆不同地区的汉人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5.
改土归流以后,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清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历代封建王朝对"苗蛮"所采取的单纯的军事镇压和消极封锁防范的政策,开始注重"教化"。在湘西苗疆兴办各种教育,其中义学作为当时的启蒙教育,受众是全部的湘西苗民,再加上它是完全免费的,所以对于改变湘西苗疆苗民"野蛮愚昧"的思想有重要意义。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义学的发展,从师资力量、经济补助、政策优惠等方面发展了义学。本文就从湘西苗疆义学的特点与影响两方面介绍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的发展,为清代湘西苗疆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整理。  相似文献   

16.
“古苗疆走廊”研究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晔生 《民族论坛》2012,(10):12-18
"古苗疆走廊"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将湘黔滇二千里跨地域民族走廊连成一条文化线路,串连起散落在沿线的相对独立的"汉移民文化点"和"古苗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圈"。"古苗疆走廊"的提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带给我们多方面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君  马静 《民族论坛》2012,(10):19-20
<正>2012年4月21日,"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论坛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陶渝苏院长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民族论坛》杂志以及贵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论坛,大家就"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历史而观,由凤凰厅同知傅鼐等主持并于湘西苗疆推开的"均田屯防",可视为清代国家组织地方力量的自我综合治理,亦为自"改土归流"以来苗疆地方治理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自此,湘西苗疆"边地"秩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族民众国家认同感增强,"边地"与"内地"日益联属一体,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以此而言,清代湘西苗疆"均屯"之制于地方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庆伟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33-135,153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