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莎 《理论界》2014,(6):87-8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追求物欲的观念越来越支配着当今的中国社会,道德被束之高阁,社会危机频发。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有诸多大师在社会科学中发起反对功利主义运动,涂尔干和莫斯就是其中的先驱。涂尔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从现代经济的分工原因及后果中看到了道德性的因素,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团结唯一可能的途径。莫斯对于礼物交换的研究,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揭示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他人融为一体,同是处在物质联系与道德纽带中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进一步回答了"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的批判。回顾涂尔干和莫斯的相关研究,能够深刻体会到两位法国的社会学大师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人文主义情怀,有助于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使之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学术月刊》2020,(9):123-130
礼物社会学由法国文化人类学家莫斯等人开创,旨在研究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现象。莫斯认为,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以礼物交换为中心的,形成了人与神、人与物、人与人混融一体的礼物社会和礼物文化。礼物具有赠予性、相互性和神圣性。原始部落的节庆仪式(原始艺术)作为礼物赠予活动的仪式,本身也成为礼物。节庆仪式转化为早期文明社会的国家文化礼仪,如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戏剧以及中国的礼乐文化等,作为礼物文化的变异部分地继承了礼物文化的特性。在后来的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礼物文化被商品交换和契约关系摧毁,人与神、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混融一体关系瓦解。但是,文明时代的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以其审美属性具有了赠予性、相互性和神圣性,从而作为一种礼物沟通了人与世界、人与人,重建了礼物文化。  相似文献   

3.
象征交换源起于巴塔耶的花费观念和莫斯的礼物交换,它是一种交换活动,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交换双方的给与和接受,获得和回报的关系,它既是交流又是对抗;它是向资本主义的挑战,力图向象征社会的回归,这是对人类交往的一种倡导.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转轨、结构变化以及社会形态变迁都可能带来社会秩序的失调.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失调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秩序的失调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暂时紊乱,但是也孕育着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秩序,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重构社会秩序,使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重构可尝试通过重建价值体系、完善社会规范和加强社会控制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秩序何以生成"或"社会何以可能"是一个深刻的学术命题,它甚至成为一个学科的研究主题.社会秩序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与神秘.从人类诞生开始,人类就表现出明显的"群居"倾向,而后逐渐演变为"社会".无论原始的人类社会形态多么简单、多么低级,它都有维持其运行下去的秩序规则.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日益复杂,社会秩序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信任包含了从心理、社会到文化的多重含义.作为个体心理事件的信任.包含了动机和态度成分,是个体本体安全感的基础;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具有维持社会互动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伴随风险社会的来临,信任从概念到功能及其发生机制都遭遇了全面挑战:信任是一种传统规范还是现代观念?信任的发生是习俗与文化使然.还是理性计算,再或就是一种冒险?何谓信任?信任何以成为可能?我们能够信任"信任"吗?信任危机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是人类在风险社会来临后的不知所措.这既是社会科学领域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当下难以求解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一个理论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分层和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本文中,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第一,社会分层的本身状况和社会秩序;第二,社会分层机制和社会秩序.最后,作者就建立阶层矛盾的社会调解机制提了简单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科斯的相对主义产权理念引出了模糊产权是否受社会限制的问题,而在莫斯的研究领域里,私人和公共财产的模糊性并不意味着一种纠纷。这表明产权交易只是社会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莫斯将传统的交换界定为整体性社会事实,布西亚的象征性交换及拟像的理论实际是将社会事实的内涵和整体性的维度加以区分和发扬。布迪厄的象征性资本理论看似是对莫斯的质疑,而实际上是解释了象征性交换向拟像过渡的逻辑。简化交换论也未能否定象征性交换的形式,反而从宏观与微观交错的视角解释了功利性进入象征层面,也即私人产权观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象征性交换是鲍德里亚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巴塔耶的"耗费"经济学以及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象征性交换是完全异质于经济交换的人与人直接的交往形式,以交互性为其本质特征。在鲍德里亚其后的思想发展中象征性交换演变为"诱惑"概念,获得了进一步的阐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象征性交换成为了理解鲍德里亚思想的阿基米德点。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民生问题与道德理念、民生问题与道德失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改善民生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关系.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民生问题总是与道德理念密切相关,民生问题既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制度问题,还需要仰仗一定的道德理念,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使各种民生问题在新的社会秩序中不断地调整、解决.  相似文献   

11.
对社会秩序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社会秩序的本质.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出发,可以对社会秩序作不同的类型划分.区分等级秩序和平等秩序、单极秩序和多极秩序、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等几种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秩序类型,有助于从社会哲学的层面上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左传》人物生活在传统礼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春秋之世.社会秩序的极其混乱,也意味着社会思想的极大自由.《左传》人物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就是社会思想极大自由的必然结果.春秋社会这种"礼崩乐坏"、"价值多元,,的时代特点,就构成了《左传》人物活动的基本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义、利作为既定社会秩序中不同社会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是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整合的价值取向.当义、利分别作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发挥作用时,可以得到义利互动的各种可能模式.一般地说,其中义利互动的整合模式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而冲突模式则可能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转型期多种义利互动模式并存的现状,是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宏观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同时需要确立主导义利模式,使多元义利取向服从主导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利益均衡: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本质是一个合作的体系,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外在社会秩序的"良序化"与内在心灵秩序的"和谐化".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使得利益结构的均衡成为了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目前,在我国要防止贫富差距加大以实现利益均衡、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就必须依靠公正的公共政策安排,合理解决平等与效率问题,提升政策公平性,减少并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5.
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个人往往缺乏主动性,整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为与社会秩序相容的个人主动性提供最大的空间.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中,通过知识的增长,心灵才能从它的精神束缚——偏见、偶像和可以避免的错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言论自由的条件下,人们会乐于思考,思维会更敏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更具有活力,社会本身也得以良性的发展.在中国,随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公民的角色、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不是一个“一言堂”的气氛,观点的对立和意见的多样是社会的常态,是必要和有益的.言论自由作为获致真理的一种手段,维持社会稳定和变化之间的平衡,它给予社会活力,推进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国家转型期,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尤其需要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分析社会秩序结构时使用的重要范畴,市民社会理论为社会秩序的建构在国家与家庭之外,引入了一个社会的向度,用市民社会理论对回族宗教组织进行分析,从而为回族聚居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的路径,其前提条件是回族宗教组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闫闯 《晋阳学刊》2012,(5):29-32
本研究探究了一种不同于当下主流社会秩序的象征性社会秩序,其所表现出的缓冲社会变迁剧烈程度、维持社会整合状态的社会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象征性社会秩序及与之伴生的生产机制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秩序的更替与进步,并形成对当下主流社会秩序的冲击和影响,进而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直接根源。  相似文献   

18.
高峰 《学术论坛》2012,35(2):41-44
社会秩序作为结构性存在是由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其基本要素是价值内核、社会规则和社会权威。其中,价值内核渗透于其他要素中,作为统摄性的因素发挥作用,社会规则规定着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社会权威则是社会秩序生成与存续的现实性主导力量。各结构要素的交互作用,生成了社会秩序的整体特性和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共同体秩序的建构:马克思的利益观提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40-46
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群体化生活方式之一,维持这一群体的社会秩序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社会秩序如何可能一直是法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霍布斯、洛克、卢梭、涂尔干、帕森斯等人都有过经典的论述。当前,在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整合社会、构筑以法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同样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利益观的梳理和再认识,提出以马克思利益观为指引,以尊重和保障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建构路径,即以尊重和保障利益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代言个体利益为社会结构条件;以平等的利益博弈平台为机制要素;以权威的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为社会良序的平衡器。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稳定社会秩序的维系则有赖于社会控制.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通过长期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控制基点;以改革开放为控制动力;以实现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三步走"模式为控制策略;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控制机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保持了平稳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