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包世臣生活于清王朝由盛到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又长期接触社会下层,是以极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感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包世臣主张"本末皆富",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建议将漕运、盐务交由商办,并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不但具有清除积弊、减轻民众负担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客观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包世臣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发展私营商品经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略论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古代荒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大 ,所以学术界多注重对朱熹儒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贡献的研究 ,而对其荒政思想与实践 ,虽有提及 ,但尚无专论。本文试图对朱熹安民、恤民、为民的荒政思想 ,及首创社仓制度、利用赈灾钱粮兴修水利、不辞劳苦救灾活民、敢于弹劾救灾中的不法行为、为救灾献计献策等实践活动 ,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筱侠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25-28,38
清代嘉道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唤起了一批士大夫的忧患意识,竞相提出各种改革主张乃至从事某些财政、经济改革的实际活动.包世臣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天下之富在农"、"本末皆富"、提倡私人商业活动、"行钞代银,夺银之权"等经济改革主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6.
熊帝兵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5-98
包世臣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引发了他对民生的思考,清由盛转衰社会环境和民生凋敝的现实促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在他的诗、文和论著中都渗透了对民情的记录和悲悯;在深刻分析危害民生的主要原因之后,包世臣提出"劝本厚生"主张,并将灾民、贫民、市民以及商贩小民等都纳入其关注的对象。实践中,包世臣建议为政者,"先察民心之所向,次验民力之所堪","培国脉而阜民生",并积极推动赈灾活动,在其各种改革建议中,都提出了保障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虽然朱熹并不以诗为重,但其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生前便以诗名世,在朱熹诗歌中,灾害诗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朱熹灾害诗创作对于南宋时期的水灾、旱灾、蝗灾、饥荒等灾害有着广泛的书写,深刻反映了南宋衰弊世道下灾祸连连的生存空间,再现了南宋时期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朱熹灾害诗中包含着其独特的荒政思想,视民如伤、赈惩并施、以民为本并用,且往往坚持爱民利民的立场,与当时官场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朱熹灾害诗中的荒政思想是与其理学家身份紧密联系的,对朱熹灾害诗的解读既可了解荒政思想的深厚内涵,亦可一窥其理学家身份之外丰富饱满的士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吕坤长年为官于地方,重视荒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在防灾备荒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劝勤劝俭,重视积累;严抓仓储建设和管理。在赈灾救灾方面,立出放之法,定放赈十禁;定粥赈之法,明施粥细则;安辑流民,鼓励复业。研究吕坤的荒政思想对今天我国防灾备荒、赈灾救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2):77-79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众的期望需求.内容琐碎、题材狭窄、报道肤浅、主体偏斜是目前民生新闻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开拓报道领域、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慧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77-79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众的期望需求。内容琐碎、题材狭窄、报道肤浅、主体偏斜是目前民生新闻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开拓报道领域、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杜维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6):19-24
在中国近代的大变局过程中,近代西方文化大举"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近代救灾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特征。文中从近代救灾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代救灾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救灾制度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救灾制度源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其本质而言,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存在许多的弊端,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该文通过对我国当代救灾制度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救灾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高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20-126
洋务运动时期,恰逢“清末灾害群发期”进入高潮阶段。针对灾害频发引致的严重灾荒,洋务派一方面对传统灾异观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思考灾荒成因,并尽力探求救治对策,同时他们当中的实权派在各自辖区内尽力将有关的荒政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救荒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之民生主义既有对中国近代先进经济思想的继承,也吸收了西方近代经济思想,民生主义是融合东西方近代经济思想而形成的中国近代最先进的经济纲领。 相似文献
15.
王欣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58-62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李赫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127-131
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期,湖南连年遇荒,灾情严峻。在湖南巡抚任内,陈宝箴于社会赈济用力甚勤,其赈务是围绕其社会赈济思想而展开。陈宝箴的社会赈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恤赈、协赈、代赈、励赈。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既来源于中国古代赈济传统,是对中国传统赈济思想的继承,也提炼于其本人多年从事赈务的实际经验。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的实施,对于缓解湖南当时的灾情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在实践效果上是不尽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田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5):69-75
人类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畏惧、奋起抗争、防范与抗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灾害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威胁,因此,面对灾害,人们的道德态度应以保全生命为道德底线,积极实施自救和他救,勇敢面对灾害。灾害时期,正常的道德关系被破坏,原有的道德规范失调,灾害救助的道德冲突愈加突出,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更大的道德选择难题。灾害救助的道德共识是共同承担、共同抗灾,人们应勇于承担灾害救助的道德责任,发扬仁爱互助的精神。在灾害救助中应遵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基本社会公德,尽快将灾区生活秩序导向正轨。人们在长期的灾害救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灾害救助的道德管理机制、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这为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道德体现。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前良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2):64-67
"民生新闻"是对<南京零距离>、<法治现场>等电视栏目最早尝试实践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新闻类型的概括,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含义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电视新闻概念.民本主义取向是它最基本的品格,关注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是它的主要职志.这也就要求民生新闻在以后的实践中要尽量避免流于题材琐碎化、视野狭窄化、叙事道德化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北自然灾害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与政府救助无力有极大的关系。从晚清到民国,中央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力不从心,社会、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救灾重任。赈灾中,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对推动西北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郎元智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6):25-29
民国前,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中主要采取"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系;民国后,在五族共和、人人平等的旗帜下",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制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按受灾严重程度的平等赈济。这种变化不失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民间义赈逐步兴起。这些转变对于整个近代东北地区社会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